汛期来临,以科技为堤挡住滔滔洪水

眼下,又是一年防洪抗汛时。

“滴滴滴……”日前,随着一阵急促的声音响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科学调度信息系统上的监测点由绿色转为红色。这是福州晋安河得贵路段的水位监测设备在河道水位到达警戒线后自动发出的警报。得到报警信息后,该中心立即指挥琴亭湖进行错峰调度,为晋安河留出行洪时间,并安排应急队伍携带排涝设备进行现场处置。

近日,记者从福州市2020年防汛备汛工作情况发布会上获悉,随着该市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巡视无人机、窄带物联网监测设备等各种高科技设备,在水文预警、联排调度、智慧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为防汛抗洪铺就一张“智慧网”。

在全国各地,卫星通信车、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水上遥控飞翼、VR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正成为防洪抗汛的“奇兵”,帮我们看得更远、控得更准、救得更快。

防汛监测预警设备“耳聪目明”

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监测预警是关键。

今年6月初,福州市出现持续强降水,6月1日夜里,闽江中下游闽清县境内梅溪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而住在梅溪附近的居民,提前8小时就收到了洪水预警信息。这背后,有众多防汛“耳目”在保驾护航。

以前,测量水位主要依靠人工测量,再经过报文拟定等环节,需要约1个小时才能将数据传回福州水文情报预报中心。现在,依靠自动雨量计、雷达水位计、水位视频智能识别、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智能设备全天候自动观测、记录、传输,最快只需5分钟就能将实时数据报送。

据福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分中心副主任林昌勇透露,目前福州境内各主要河流共设有80多个报汛站,利用前期降雨数值预报成果,结合各种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案计算分析,能够提前3天预估未来洪水变化趋势,精准预警预报未来6到12小时的江河洪水,为防汛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进入强降雨集中期。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福建已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汛抢险指挥的科学决策水平。

湖北也已建立起2427个雨量和水位监测站点,覆盖74个有山洪防范任务的县市。安徽安庆上线了5G+天翼云+VR技术,实现对水位的实时观测。监控人员可以通过VR眼镜和其他技术手段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险情、灾害发生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智慧大脑”提高内涝处置效率

早前,汛期的到来,常常让福州陷入城市“看海”的窘境。作为全国首个窄带物联网智能水务试点城市,该市打造了城区水系科学调度信息系统,这一水系管理的“智慧大脑”,为排水防涝的调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走进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大屏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城区易积水地段标注点。下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能实时看到各易积水点的情况。

“数据采集是智慧调度的第一步。布设在路边、河边的物联网水位监测仪,能够实时将易积水地段相关数据传回指挥系统。”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主任张麒蛰说,中心依托窄带物联网监测设备、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并通过自动化控制平台,为远程综合调度城区近两千个“库、湖、池、河、闸、站”提供科学精准方案。目前,该系统已推动内河调蓄效率提高30%,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以上,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的工作目标。

全国多个地区也开始利用各项高科技应对汛期内涝风险。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初步建成了由水务数据中心、水务业务内网和外网等组成的“互联网+水务”体系,降低城市“看海”风险。

从“天上下雨,地上淌水”到“大雨不积水,中小雨不湿鞋”,作为黄土高原上的海绵之城,甘肃省庆阳市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治理黑臭涝池5处,消除内涝点17处,有效解决老城区雨污混流合流、地下管网建设标准低和排水不畅等问题,破解城市内涝顽疾。

无人机按照指令抵达防汛抢险现场上空后,监测水面汛情、发现围困群众,并在救援过程中,监控救援情况和现场态势,引导水面船只完成水上救援;还可实时回传图片数据至防汛指挥中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地形地貌特征……这是不久前,在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资阳市三地联合举办的沱江流域抗御超标洪水防汛演练中,当地应用无人机优势+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天地立体指挥、水陆空全面救援的生动一幕。

汛情发生后,往往波及范围较广,区域地形复杂,相比人工巡查,无人机凭借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立体查看蓄洪区情况等多种综合优势成为四川省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中的好帮手,为防汛指挥中心研判救援现场情况、合理部署救援力量、科学指挥决策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这场演练中,另一救援“硬科技”同样引人注目。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岸边较远时,救援人员观察确定其位置后,可以操作“水上遥控飞翼”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行驶至落水者身边,落水者抓稳飞翼就可获得救助。

针对城市内涝和人员救生的需要,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采用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进行救援。据了解,救生机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操控,快速到达指定地点,一次可以救助三到四个人。

湖北省也积极探索,研发了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救援设备。其中,武汉抢险救援所用的水陆两用车,采用无封闭设计,下有8条轮胎,前后可乘坐4人,该车下水如履平地,救援能力强劲。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装备,将有效提高汛期应急抢险救援的机动性和时效性。(科技日报记者谢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