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花儿,绣花儿,日子过得像花儿……每当朝阳升起的清晨,或是惠风和畅的午后,抑或晚霞绮丽的黄昏,在青海省海东市的高山峡谷间、丘陵草原上、田园花海处,总会响起这首耳熟能详的“花儿”。海东市群众说,这是河湟儿女在小康梦交响曲中涌动的优美旋律,是海东市群众“小康梦”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出的幸福诗行,是“东大门”各族群众向党发自内心的诉说与汇报。
增进民生福祉 用“减法”换取“加法”
2015年精准识别时,海东市有634个贫困村、4.8万户贫困户、17.5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5.2%,分别高出青海省2个百分点、全国9.5个百分点。
2016年开始,海东市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累计使用8.5亿元扶贫资金,落实5.36亿元小额信贷资金,对3.98万户15.49万名贫困人口因户因人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海东市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亿元,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26万户7.51万名贫困人口增收;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亿元,先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49个,带动4062户贫困户13339名贫困群众实现多元增收;建设190.8兆瓦的8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突破3亿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持续拓宽就业岗位,让更多贫困人口走出家门实现就业,稳定增加收入,到2020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4万人次。
经过五年的持续发力,海东市1.8万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1.6万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并实现入住;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和大病参保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
“为全力保障民生,补齐公共基础短板,海东市五年共投入资金206.53亿元,实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公共道路、安全饮水、网络通讯、美丽乡村建设有保障。”海东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15.2%下降为0,达到贫困人口逐年递减、百姓幸福逐年递增,体现出以政府运行支出“减法”换取民生福祉“加法”的初心使命。
东西部“跨界”携手 河湟儿女小康梦圆
自青海省海东市与江苏省无锡市确立扶贫协作关系后,双方开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产业扶贫“政策组合拳”和“扶持效应叠加”,形成东西携手奔小康新模式。
无锡市累计投入8.2亿元,先后在海东市组织实施人才交流、助医助学、劳务就业、消费扶贫、残疾人帮扶等“点睛”项目314个,海东市受益群众多达13万人。
无锡市选派21名干部和近300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海东市,海东市选派82名干部和196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无锡市挂职学习,两市党政干部交流互访累计达5800人次,这为海东市有力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海东市还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营销平台合作,创新性开创电商扶贫新引擎,落实项目资金1.1亿元,千余家电商服务中心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五年内电商交易额达430亿元,马铃薯、蜂蜜、马营陈醋等20余种农特产品逐步通过电商渠道走上全国人民餐桌,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
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拉面,海东市创新开展以“拉面扶贫”为引领的劳务扶贫新模式,将有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输送到全国279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8322家,从业人员达17.9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125.73亿元,“和谐面”“致富面”成为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海东市从2015年之前十年九旱的“三无奈”贫困状况,到如今的建成新农村、住上新房子、展现新面貌,从穷日子、穷产业、穷农民“三穷”向好政策、好产业、好生活“三好”转变,各族群众过上了富裕小康的生活。
原标题:青海海东市:六盘山下“小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