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感春赋》

触世途之幽险兮[1],揽余辔其安之[2]?慨埋轮而絷马兮[3],指故山以为期[4]。仰皇鉴之昭明兮[5],眷余衷其犹未替[6]。抑重巽于既申兮[7],徇耕野之初志[8]

\n\n

自余之既还归兮[9],毕藏英而发春[10]。潜林庐以静处兮[11],阒蓬户其无人[12]。披尘编以三复兮[13],悟往哲之明训[14]。嗒掩卷以忘言兮[15],纳遐情于方寸[16]。朝吾屣履而歌商兮[17],夕又赓之以清琴[18]。夫何千载之遥遥兮[19],乃独有会于余心[20]

\n\n

忽嘤鸣其悦豫兮[21],仰庭柯之葱蒨[22]。悼芳月之既徂兮[23],思美人而不见[24]。彼美人之修嫭兮[25],超独处乎明光[26]。结丹霞以为绶兮[27],佩明月而为珰[28]。怅佳辰之不可再兮[29],怀德音之不可忘[30]。乐吾之乐兮[31],诚不可以终极[32];忧子之忧兮[33],孰知吾心之永伤[34]

\n\n

注释:

\n\n

[1]触:遇到,遭逢。世途:人生道路。幽险:深远险恶。 [2]揽余辔(pèi):挽住我的马缰。安之:之安,去向何方。之:去。 [3]慨:感叹;忧伤。埋轮而絷马:埋掩车轮,绑拴马匹,谓停止前进,准备退却。 [4]指故山:遥指故乡的青山。以为期:计算回归故乡的日期。 [5]仰:敬仰,仰止。皇鉴:君主圣明如镜。鉴,镜子。昭明:光明,明亮。 [6]眷:眷念。余衷:我的理想和忠心。犹:依然。未替:没有改变。 [7]抑:语气助词。重(chóng)巽(xùn):诏命。《周易》的《巽卦》,上下皆为巽,故称重巽,喻指和谐的君臣关系。《周易·巽·彖》:“重巽以申命。”唐孔颖达疏:“上下皆巽,不为违逆,君唱臣和,教令乃行,故于重巽之卦,以明申命之理。”既:已经。申:重述,申述。 [8]徇:寻找。耕野:田野。初志:未做官前的志趣与理想。 [9]还归:回归故乡。 [10]毕:全部。藏英:含苞待放。发春:开春。 [11]潜:隐居。林庐:树林间的茅屋。静处:清静的处世和生活。 [12]阒(qù):寂静。蓬户:用蓬草做成的门户,比喻简朴的院落。 [13]披:翻阅。尘编:落满灰尘的书卷。三复:多遍温习。 [14]悟:体会。往哲:过去的先哲圣人。明训:严明的教导教诲。 [15]嗒(tà):嗒丧,失意的样子。掩卷:合上书卷。忘言:忘记了书中的内容。 [16]纳:吸纳。遐情:悠远的情思。方寸:心中。 [17]屣(xǐ)履(lǚ):拖着鞋子走。商:古代五音之一,声调悲凉哀怨。 [18]赓:接着,继续。清琴:声调清幽的琴瑟。 [19]何千载之遥遥:千年的时间是多么遥远。何:多么。 [20]会:凝聚,领悟。有:动词词头。二句谓千年的清凄忧伤独聚于自己心中。 [21]忽:忽然。嘤鸣:鸟鸣之声。悦豫:快乐,欢愉。 [22]仰:仰望。庭柯:庭院的树木。葱(cōng)蒨(qiàn):青翠茂盛。 [23]悼:哀伤。芳月:美好的岁月。既徂(cú):一去不返。 [24]美人:比喻美好的理想。此句谓壮志未酬,理想未能实现。 [25]彼:指示代词,那。修嫭(hù):窈窕美丽。 [26]超:超脱尘世。独处:独立不群。明光:光洁明亮。 [27]丹霞:彩云。绶:缀有玉饰的丝制带子。 [28]佩:佩带。珰:玉石的女子耳饰。 [29]怅:感慨。佳辰:美好时光。不可再:不可再来,一去不返。 [30]怀:怀藏,牢记。德音:往哲的明训言辞。忘:忘记。 [31]乐吾之乐:以我的快乐为乐。 [32]诚:实在,确实。终极: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 [33]忧子之忧:以你的忧虑为忧。 [34]孰:疑问代词,谁。知:理解,了解。永伤:深深的忧伤。

\n\n

赏析:

\n\n

朱子传道授业,弘扬理学,颇有用世之志,致力于扬善惩恶,澄清吏治。性情刚直,敢说真话,为世俗所不容。这篇赋大概作于落职回家后不久。关于此赋的写作背景,王懋竑《朱子年谱》载,淳熙十年(1183年),朱子“守南康,使浙东,始有以身殉国之意。及是知道之难行,退而奉祠,杜门不出。海内学者尊信益众。然忧世之意未尝忘也,作《感春赋》以见意”。

\n\n

《朱子年谱》所言“知道之难行”,即文中“幽险”之意;“退而奉祠”,即指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朱子遭受权臣排挤打击,罢职归家一事。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门生蔡元定被逮捕,理学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下诏科举一律不取“伪学”之士。朱子被诬革职,回到福建建阳家中,可以想象作者内心是何等沉痛,精神是何等压抑绝望。

\n\n

《感春赋》大概作于革职回家的庆元二年春天,因此赋的主题就落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外在自我宽慰、自我解脱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回家后潜心学问、洁身自好、聚徒授学的教学与学术生活;另一层面则是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忧伤与悲愤,也是朱子倾诉自己青春已去、理想化为乌有的忧愤之情,而且外在的欢快的心境,只不过是一时忘却了悲伤,忧伤的情绪却深深地盘结在胸中,无处排遣。

\n\n

春天无限美好,当作者走出官衙、返回家乡时,也正值生命繁盛的温馨季节,一切生命在春风的抚慰下呈现出蓬勃生机,但对于遭受诬陷、解职回家的作者而言,春花的繁盛却触动了他伤痛的心灵,他感悟不到春天的生机,反而生出了时光流逝的伤感,“怅佳辰之不可再”,生命的短促忧伤、理想难酬的苦闷紧紧纠结在心头。

\n\n

文章一开篇即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险曲折,表明作者罢官后惆怅迷茫的心情,为全文的情感确定了基调。面对残酷的现实,作者似乎无路可走,一时辨不清通向人生理想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思虑再三,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即返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总是那样亲切,尽管远离官场凶险,作者的心却始终在朝廷,在自己尚未实现的理想,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士大夫思想。

\n\n

当他回到僻静的家园,期望通过“潜林庐以静处”,披阅书卷,“悟往哲之明训”,以“悟”理,达到与“往哲”心灵沟通的目的,在逆境中把握自己,可以暂时获得朗然愉悦的解脱。但是当合上书卷时,又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发出“何千载之遥遥兮,乃独有会于余心”的感慨。

\n\n

作者静静地观望庭院中生机盎然的花草林木,这一切外在欢悦不仅未能消去心中的悲愤,反而启发了他意识中时光流逝、青春永去的忧思,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哀怅惘瞬间漫卷心际,伤怀难消,美景无趣。所以美景可以“乐吾之乐兮,诚不可以终极”,外在的快乐纵然能引发内心的欢乐,可也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在朱子心中,只有收复中原、推及“明明德”的理学思想,无论显贵还是皇帝都要和天下人一道共同守法,实现“天下为公”,那一天作者才能真正品味到“终极”之乐的欢悦。可是理想总归是理想,天地昭昭,终究无人能理解他内心的“永伤”。

\n\n

作者运用“美人”这一传统意象,象征自己远大的理想。朱子笔下的美人身材秀颀,“结丹霞以为绶兮,佩明月而为珰”。美人遗世独立、光洁照人的品格和气质,寄托着作者光明的伟大人格。以美人的佩饰象征他理想的美好和远大。然而仕途多艰,作者“思美人之不见”,一切执着的追求都化作泡影,化作无限的忧愁。“孰知吾心之永伤”,感慨世间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学术、思想、理想,痛苦和失望萦绕在心头,只有依靠自己排解,使得文章的思想性更引人深思。

\n\n

(漆子扬)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