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面散生圆形褐色小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穿透叶片两面,病斑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边缘稍有隆起,深褐色,缘内侧黄褐色至灰褐色或褐色,或有霉点,稍凹陷,无火山裂口。枝条上的病斑微凹陷,外围黄晕较淡或无黄晕,中央深褐色。果面的病斑由于扩大可多个相连,褐色,外围淡褐色或少数显不连续的淡绿色纹,后期病斑表面稍带皱缩、凹陷,木栓化,但无火山裂口。由于叶片病斑外围黄晕明显,在溃疡病发生地区易与溃疡病相混淆。一叶上有3—5个病斑,少数叶片多时可达10余个。果面病斑数量不等。
防治方案
1.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修剪,同时注意排灌等措施,有助于减轻本病的发生。
2.化学防治:喷布药剂预防,可选用锰锌类药剂或波尔多液,连喷2—3次,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组织中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梗越冬,有的地区也可以分生孢子越冬。于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实体散发新一代分生孢子,从寄主叶片的气孔侵入繁殖,因地区环境各异,发病时期不同,春末夏初和8—9月为发病期,此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多雨或果园通风透光不良、低洼积水园发病较重,大树和老树发病普遍,管理差、树势弱,蚧类、螨类严重的果园发病重。
危害
斑点,叶片黄化,落叶,树势衰弱。
原标题:柑橘百科:柑橘棒孢霉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