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公园,笔者近期关注到两则消息。一则是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宣布设立,范围涉及青海、西藏、四川、海南等10个省(区、市)。值得关注的是,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比试点时增加了西藏管理部分,正式设立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比试点时增加了江西部分。
另一则是来自澎湃新闻的消息,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答复委员提出的相关建议时,披露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拟调入区域面积大幅缩减。
在笔者看来,前一个消息很好地说明了国家公园的建立必须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体制改革的初衷,也是国家公园管理的科学基础。正因为此,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试点期间的12.31万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扩展到19.07万平方公里,将长江正源、南源和黄河源头等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武夷山国家公园在正式设立时将江西部分纳入管理区域,从而推进了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
后一个消息反映出的问题也引发了极大关注。尽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组建议,“按照生态完整性原则研究整合周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并明确给出了“新增面积30.73万公顷”的建议,但拟调入面积仅为9.35万公顷。
国家公园的范围到底应当如何划定?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终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确保面积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完整性”。
显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应是国家公园范围划定的第一考量,打破条块分割、破碎化严重的现象也正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的之一。比如,试点时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跨吉林、黑龙江两省,就是为了从空间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解决大熊猫和东北虎豹等关键物种的种群隔离和栖息地连通问题。试点表明,这样的范围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优化后的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全部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范围内,虽从管理上看可行性很强,但是否能够满足“维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完整性”的要求,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面对公众关注的范围问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答复中也坦露了三点原因:一是建议新增区域存在边界纠纷,矛盾冲突严重;二是建议新增区域涉及酒店等大体量旅游设施,前期投入大,利益关系复杂;三是建议新增区域涉及村镇、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矛盾冲突。坦率地说,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上述历史遗留问题并不鲜见。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结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分类分区制定管理规范。
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行政边界应在可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服从于保护需求,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区域保护的有效性。这一点,应为共识。实践中,需要我们以生物学、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保护对象生态属性为依据,以实现保护目标为前提,科学划定国家公园边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