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n\n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n\n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n\n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n\n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n\n

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n\n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n\n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n\n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

\n\n

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n\n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n\n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n\n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n\n

(作者:北宋·苏轼)

\n\n

诗人简介:

\n\n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n\n

赏析:

\n\n

北宋时期,凤翔(今属陕西省宝鸡市)是西北的军事重镇,是抗击西夏侵扰的前沿阵地。苏轼在给宋仁宗皇帝的《进策》中就曾详尽地提出了抗击西夏的战略。他来到凤翔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筹集粮草,保证前方的军需供应。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中,写了一首《和子由苦寒见寄》。

\n\n

诗的前半部分写人生的感慨。到凤翔任职和弟弟一别三年,光阴一去不复返,人生又有几个三年呢。悠悠别离使我改变了容颜。过去我喜欢著书立说,如今国事忧心,很少成篇,真羡慕弟弟安心读书的生活。

\n\n

诗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男子汉大丈夫要勇于上进。当时的北宋王朝对西夏采取求和苟安的态度,表面上看来仇隙已解,疆场无战事,但实际上西夏统治者野心勃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热血沸腾的爱国人士,时刻担忧着边塞的安危。在陈仓大地上具有爱国优良传统的好儿男们,身披鲜艳夺目的战袍,不惜花重金买来驰骋千里的战马,用珍贵的器物装饰手中的宝刀,准备和侵略者一决雌雄。这种高尚的爱国热情引起诗人无限感慨,自己何时才能跟随战士们一道走上前线,杀敌立功呢?青年时期的苏轼挥斥方遒,他一心想为国、为民做点事。面对虎视眈眈的西夏统治者,他不像朝中某些人那样退让,也不是麻痹大意,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揭露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满腔热情歌颂“良家子”的爱国行动,并表示要和他们一道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表达了苏轼青年时代的理想和志气。后来,他在密州还写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词句,说明这种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贯穿了苏轼的一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