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
\n\n
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头。
\n\n
水落见山石,尘高昏市楼。
\n\n
临风莫长啸,遗涕浩难收。
\n\n
(作者:北宋·苏轼)
\n\n
诗人简介:
\n\n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n\n
赏析:
\n\n
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南,有一脱尘超俗、古香古色的天和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九月十六日,苏轼摆脱繁忙的公务,携带全家到这里游览,并题写了《扶风天和寺》这首诗。诗篇一开始,就从宏观处落笔,写扑入眼帘的天和寺全貌:远远望去,是那样可喜可爱,朱红的栏杆,青绿的瓦当,使人赏心悦目。颔联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感受:我忍不住一次次地回头观望,还不如停下脚步仔细观赏一番吧!这两句诗既写出天和寺的壮丽迷人,又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依恋之情。颈联写出这里简直是一处人间仙境:水波粼粼,浮现出苍翠的山石;烟尘袅袅,遮掩着琼楼玉宇。尾联两句,写出诗人内心感情的涌动:莫要临风长叹息,浩歌遗响终难收!苏轼的一生,写过很多记游诗,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扶风天和寺这一佛教文化的圣地,对苏轼是很有吸引力的。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曾写到佛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佛家的思想,常常帮助苏轼从官场失意、艰难困苦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抽空携带全家游览天和寺正是他追求内心宁静、自我解脱的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挥洒自如,幻想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这首诗中,不施浓墨重彩,不需浩歌长叹,只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天和寺的山水胜景。静穆中寄深情,平淡处见神奇。脱尘超俗的佛门寺院,和诗人内心的向往又是那样和谐!面对此情此景,何必要抒写更多感慨呢?一切不都“妙在不言中”吗?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