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扎根边境 格桑花怒放高原

盛夏时节,雨不停地下,马路上却是行人不绝,其中有村民也有游客,只是大家都穿着厚厚的冬衣。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的一幅夏日场景。

“今年7月,玉麦村平均每天都能接待50多位游客。”玉麦乡驻地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说。

由于海拔落差大,这里“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景色美不胜收,物产也格外丰富。高原草甸上是满山牛羊,原始森林里有修竹茂木。“绿水青山就是村民们的金山银山。加上国家发放的边民补助和聘用村民担任护林员发放的工资,现在玉麦乡人均收入已超过6万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巴桑次仁高兴地说。

然而,仅在10余年前,这个群山环抱的边境乡还是略显荒凉的贫困乡村。巴桑次仁清晰地记得,直到2007年,自己被选派到玉麦做乡村教师时,这里只有7户人家,仅有5名学生,乡政府的一间土房就是他们的教室。更早之前,上世纪90年代初,全乡只有1户3人。

气候和道路条件是制约玉麦发展的最大阻碍。每年11月到来年5月,这里都被大雪封山。以前道路条件差,住在这里的百姓几乎要过半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没有公路的日子里,玉麦人外出不仅需要穿越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还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再走过陡峭的山谷,才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靠畜牧为生的乡民们,只能用马或牦牛把辛苦得来的酥油、奶渣驮到山外交易。统计显示,1994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仅700多元。

曾经一批批来过玉麦的人,因为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后的寂寞,又一批批地迁了出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却几十年如一日,以牧代巡,守护着玉麦。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充分肯定他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并勉励大家共同努力,把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边境农牧民守边固边的决心和兴边富边的信心。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017年,玉麦通往外界的公路经过升级改造全线贯通。去年,这里又配备了清雪车,“大雪封山”已成为玉麦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有了路,就有了物畅其流的通道。村民们的畜牧产品能够更好地卖出去,外面的各种物资也能及时送到玉麦,村民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如今,玉麦乡水电、通讯、医疗、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也增至67户234人。

2019年,玉麦又建成了温室蔬菜大棚,村民们从此吃上当地种植的新鲜蔬菜。随着外来人口增加,用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的方式在玉麦也流行了起来。

要创造幸福生活,就要做好产业。如何组织这个全国人口最少的乡村发展产业,玉麦人想到了供销合作社。今年7月30日,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支持下,玉麦乡正式挂牌成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巴桑次仁也被村民社员们选举为第一任供销合作社主任。

“大家干的事情都差不多,放牧、挤牛奶、做奶渣等等,农牧民入股成立供销合作社后,就可以分工做不同的工作。”巴桑次仁说,现在这些活少数几个人就能完成,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可以组织他们生产藏香,发展旅游业、竹编业等。

现在,玉麦供销合作社正在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对接遍布全国的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把玉麦的特色产品卖到全国,打造出玉麦的品牌,迎接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



原标题:供销社扎根边境 格桑花怒放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