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有科技人才支撑。农技推广队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技推广体系呈现出干事有队伍、工作有场所、推广有经费、服务有手段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综合站五个系统,部、省、地、县、乡五级,共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7.55万个,农技推广人员51.40万人,他们既服务于分散经营的2.3亿小农户,也服务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300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农业生产区域2400余个县。
加强政策引领 引来“金凤凰”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95后姑娘付茜茜最常说的一句话。2015年付茜茜通过江西省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招录,到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习,2018年8月毕业后到九江市湖口县大垅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工作。
“问农需、解农忧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田间地头上。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养水平,给予农民技术指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付茜茜说。为了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付茜茜开始钻研农眼智能监测系统。这是一种全年不间断、实时采集数据并同步上传至气候云AOS,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可为农场管理、施肥除草等农事提供安排依据,也可为气象预防,虫害预警等专家预警提供参考的智慧农眼系统。通过这个设备,农场管理员告别了每天跑遍整个果园的管理方式,可直接在农眼APP上查看果园情况,节省劳动力,同时比人工经验更加精准科学,“云科技”将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新工具。
为加快解决江西农村“地谁来种、村谁来建、群众谁来带”问题,江西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9月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由江西农大和江西电大实施培养。林华是上饶广丰区排山镇牌门村名人,早年从事货运挖得人生第一桶金,2002年回乡种柚经验不足栽大跟头。2013年,林华报名参加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读江西农业大学,主攻农村经济管理及园林管理。林华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深造机会,在江西农大导师的细心教学和专业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各种种植技术,慢慢地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家”。林华将课堂上的知识活学活用,将自己的果园当成试验场。在他的带领下,牌门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连续翻番,原本在乡村不起眼的柚子卖出了20元一斤的好价钱。
据了解,九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累计招收和培养了6.3万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农民大学生,探索了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培育农村人才新路子,组建了一支“不走的土专家队伍”。
健全培育机制 练就真本领
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是对新技术最具示范和传播作用的人。据中国科协的调查,在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中,有91.7%的人认为需要和非常需要获得进修和再学习的机会。
“小麦高产的关键就是精量播种,做好科学肥水管理。当下要特别重视防范灾害性天气,田间的积水要及时排除,还有就是预防干热风。”在兴化市的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春生现场授课的不是农户而是兴化市的基层农技员。陈春生表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既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导者,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者,基层农技人员要不断“充电”,集中学习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水平,更好地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提升农技推广队伍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把农技人员培训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机化等行业,按照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专业,分层级、分类型、分模块全面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从基层(以县为主)选拔1万名左右有较高知名度和专业技术权威的农技推广骨干,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使之成为当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的引领者,成为农技推广体系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的农技推广骨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推进特聘计划 提升脱贫力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是农业生产大区,近年来,渌口区把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种植模式变了,作物种类多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量也更大了。
2019年1月,渌口区启动了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公开选聘乡土专家作为特聘农技员,为再生水稻、蔬菜、湘莲、高粱和果树等5个特色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政策宣传。
在渌口区朱亭镇的农田里,王水良现场指导农民们播种高粱。“高粱根系发达,吸水吸肥力强,对种植密度要求很高,种植期间稀密度一定要把握,不能超量,太密了种植过程中会很难管理。”王水良一边现场示范给种子包衣,一边讲解技术要点。
王水良是渌口区首批特聘农技员,他从2016年开始就从事高粱种植,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2019年初,被选为特聘农技员的他,专门负责给农民们提供高粱种植技术服务。他建起高粱种植微信群,时常在群里发布课程,解答疑难问题,还免费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在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洛恩乡,特聘农技员李保斗正在给农户讲解藤茶春、夏两季扦插育苗,他说,“要想甩掉贫困帽子,带领乡亲们脱贫,必须培育本地产业。”藤茶是红河县本那河流域特有的一种生态药茶,李保斗将藤茶育苗、栽培和加工技术汇编成《藤茶栽培与加工实用技术》,让广大洛恩乡村干部和农民学习藤茶基本知识,并以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指导的形式对广大村民进行培训,2019年底辐射带动洛恩乡4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发展藤茶,推广种植面积650亩,受益农户达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产值56万元。
目前,农技服务特聘计划已在全国832多个县实施,像王水良、李保斗这样的特聘农技员在全国有近4200人。他们是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技术问题,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原标题: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