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1],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n\n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2],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夫秋,刑官也[4],于时为阴[5];又兵象也[6],于行用金[7];是谓天地之义气[8],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9],夷则为七月之律[10]。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n\n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11],人为动物,惟物之灵[1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1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14],黟然黑者为星星[15]。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16],亦何恨乎秋声!”

\n\n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17],如助余之叹息。

\n\n

注释:

\n\n

[1]鏦(cōnɡ)鏦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器物相碰撞的声音。 [2]容:状貌。 [3]一气:指秋气。余烈:余威。 [4]刑官:秋官。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秋官司寇掌刑法,故称刑官。 [5]于时为阴:古代以阴阳配合四时,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6]兵象:古代战争多在秋天发动,故秋天象征刀兵。 [7]于行用金:古代以五行对应四时,秋天属金。行:古代将金、木、水、火、土视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称为“五行”。 [8]天地之义气:天地的严凝之气。古人认为严凝之气发端于西南,盛于西北,西南方至西北方是秋天的方位。 [9]商声:古代用宫、商、角、徵、羽“五声”与四时相配,商声配秋。西方:秋的方位,这里指秋天。 [10]夷则:乐律的十二调之一,古代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则与农历七月相配。 [11]有时:有固定的时节,这里指秋季。 [12]惟物之灵:人是万物之灵。 [13]精:精神。 [14]渥(wò)然丹者:指红润的面容。槁木:枯木,喻指衰老。 [15]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头发由乌黑变为花白。黟然:黑貌。星星:花白貌。 [16]戕贼:摧残,破坏。 [17]唧唧:秋虫鸣叫声。

\n\n

赏析:

\n\n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作者时年五十三岁。其时欧阳修虽然仕途顺利,身居高位,但壮年时代屡遭贬谪,对政治生涯浮沉不定的体验挥之不去,面对政坛纷争诡谲,改革举步维艰,对于复杂难料的世事也深感厌倦,于是产生淡忘名利、知足保身的思想。赋以“悲秋”为题,通过对秋声的描写,抒写对生命的思考和自我超脱的愿望。

\n\n

第一段写万籁俱寂,作者挑灯夜读,“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惊惧之下侧耳倾听,为从听觉上写秋声作了引人入胜的铺垫。秋声无形,作者运用多重比喻加以描摹,化无形为有形,展示了秋声自远而近、自弱而强、自隐而显的动态过程。秋声初如秋雨淅淅沥沥,继似江河澎湃,惊涛骇浪,风雨骤至。秋声所到之处,触物有声,如金铁齐鸣,又如战士奔赴战场,不闻号令,唯闻脚步和马蹄声急。不可捉摸的秋声经形象比喻,令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n\n

第二段描摹秋状,夹叙夹议,突显秋声摧残万物的威力,渲染秋天的肃杀寂寥。作者先以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描绘秋色惨淡凄清、秋容清新明净、秋气刺人肌骨,以及秋意寂寥萧瑟,展现了四幅秋状图景。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春夏葱茏的草木,遇秋气而摧败零落,通过草木由荣到枯的对比,突出了秋气摧残自然万物的威力。接着融汇传统解说,展开对秋之特点的议论。古代中国人根据对四季特点的观察,将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与四季一一对应相配,如秋官掌刑法,秋天多征伐,商声之“商”与“伤”音同,“戮”是十二律中的夷则之“夷”的义项。文中铺陈传统文化中与秋相配的例证,看似信手拈来,罗列铺排,实则别具深意,意在从文化的层面进一步阐明秋气对万物具有强大的摧残力量。

\n\n

第三段揭示全文题旨,通过有情的人类与无情的草木作对比,感叹为人事忧劳的人类更容易衰老。本来,无情的草木因秋气摧残而飘零,无法抗衡一岁一枯荣的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也有其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问题在于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以致“百忧感其心”,人又有追求名利之欲,以致“万事劳其形”,何况人还“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草木无情”,尚且无法避免秋气的摧残,对于“非金石之质”的人而言,“欲与草木而争荣”,纠结于荣辱得失,烦恼丛生,身心疲惫,怎能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段末归结出文章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生有限,岁月无情,烦恼生自本心,不必怨恨秋声,唯有超然物外,才能安顿心灵。

\n\n

末段以虫声唧唧,回应开头的“声”。作者向童子讲述完秋声的道理后,发现童子对此毫无兴趣,早已“垂头而睡”。作者以童子的单纯反衬自己思绪的复杂,唧唧虫声,又烘托出难有作为之憾和力求超脱的无奈之叹。

\n\n

本文以大自然的“无声之秋”对比社会人生的“有声之秋”,构成全文的结构框架。由无声之秋对草木的摧残,转入人事忧劳对人的心身的戕害,行文曲折有致,结构颇具巧思。文中对秋声和秋状的描摹,运用多种形象比喻,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采用赋体铺陈手法,多侧面展示秋天情状,描写生动而简括。秋声、秋景与作者因景而生的人生感悟交织为一体,既富于形象性,又饱含理趣哲思。

\n\n

(顾伟列)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