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就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我们邀请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先生,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先生,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先生,他们将为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首先请孙好勤副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个重要行动。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情况。

一、关于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编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禽种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从2008年到2020年,农业农村部实施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覆盖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六大主要畜种。经过十二年的努力,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种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明显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看,我国畜禽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基本解决了我国畜禽良种“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种源支撑。

“十四五”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畜禽种业必须再上新台阶。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二是产业有迫切需要。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稳定的优质畜禽种源供给需求愈加迫切。人民群众对“有肉吃、吃好肉、还要吃得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我国畜禽种源保障看,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个别种源还主要从国外进口。要不断满足新需求,就必须在国家层面统筹部署安排,尽快补齐短板弱项。三是国际有成功经验。制定实施中长期的畜禽育种战略规划,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如丹麦政府主导组织实施国家生猪育种计划已长达百年之久。美国通过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50年时间将产奶量提高了近2倍。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35年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了总体部署,为我们制定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及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关于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聚焦重点、精准发力,重点是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实施期限从2021年到2035年,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瞄准一个主攻方向,覆盖三大发展领域,聚焦四个全面强化,把握好五个方面关系。

“一个主攻方向”就是要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三大发展领域”就是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马、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四个全面强化”就是要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主导品种选育提升,注重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要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开展高效智能化性能测定,构建育种创新链大数据平台,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要全面强化育种体系,以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为依托,支持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要全面强化企业主体,支持畜禽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个方面关系”就是注重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自主与开放、当前与长远五个方面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刘均勇:

谢谢孙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提到第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请详细介绍一下第一轮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

畜禽种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畜禽种业长期处于小散慢的状态,2018年开始,原农业部陆续发布实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现了遗传改良的全国大联合、大协助,开启了新阶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全国畜禽育种体系初步建立。遴选建立了191个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测定体系,建立了猪、奶牛、肉牛遗传评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二是全国畜禽生产性能显著提升。引进的品种经过本土化的选育,杜洛克猪达到100公斤的饲养天数减少了9天,大白猪总产仔数增加了1.7头;奶牛单产达到8.3吨,相比2008年增加了73%。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和白羽肉鸭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全国畜禽种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的育种技术与现代的育种技术协同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猪、鸡等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相继发布。育成新品种和配套系90多个,黄羽肉鸡全部都是我国自主培育的品种,蛋鸡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为满足畜牧业用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好的计划,实现了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白羽肉鸡还没有突破,我国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水平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

二是育种基础还有待夯实,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还不太高,我国种猪平均测定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左右。

三是育种体系还有待完善,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

四是企业主体还有待强化,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也难以实现。问题就是导向,就是我们今后的努力目标。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和第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相比,新一轮的畜禽改良计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实施十五年?

孙好勤: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概括来说,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品种在性能和品质上的双突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自主创新摆在首位,加快畜禽种业向数量质量并重、资源节约高效方向发展。以我们的生猪为例,据测算,如果我们的生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的饲料能够达到630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500万亩。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

在品种范围上,除原来六大畜种以外,我们增加了水禽、马、驴、蜜蜂和蚕,基本形成了“主导+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生猪、奶牛、肉牛、羊的生产性能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羽肉鸡要实现零的突破,蛋鸡、黄羽肉鸡、白羽肉鸭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品种。

在育种体系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实体,培育壮大第三方社会化育种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国家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大幅度提升企业精准选育的能力。性能测定的指标由原来的以生长发育性状为主增加了肉质、健康等性状,育种数据获取由核心育种场拓展到全产业链。

在技术应用上,我们要加快育种基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推动饲料转化率、肉品质等性状的智能化测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升级,大幅度提升遗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强化种源净化和疫病防控,整体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

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跨度定为15年,一方面是由畜禽育种培育需要8-10年,家畜要15-30年,应用新技术可以缩短育种时间,但至少也要15年,所以着眼15年有利于强化我们工作部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有利于引导企业长期稳定地投入,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种业翻身仗要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要求。

15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去努力、去前进。谢谢。

农业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我们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请问情况如何?下一步该怎么办?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也是近期很多媒体询问我们的问题。其实“猪芯片”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大众熟悉的“芯片”是技术含量很高、不可替代的硬件,也是消耗品,生猪品种则是没有技术壁垒的、可持续不断繁衍的生物活体,应该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类比也反映了大众对我国生猪种源的高度关注。

我国猪肉消费和全球消费演变趋势类似,也由短缺时期的脂肪型逐渐过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时期的瘦肉型为主,发达国家这一转变远早于我国。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

关于种猪进口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相互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我国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因此,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关于地方猪的问题,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缩减。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开展了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应该说实现了应保则保。同时,以用促保,利用地方猪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

下一步,在全国实施新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一是实施大规模的主导品种联合育种,尽快实现生产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优质种源供给。二是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今年已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家底以后,将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三是大力推进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优质特性,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请问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对于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六大畜禽,主要是聚焦哪些方面?解决什么问题?

时建忠:

总体来讲,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等六大畜禽的主攻方向,都是实现品质和性能持续提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六大畜种各有特点、差异较大,在新一轮畜禽改良计划当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分别锁定了具体主攻方向。

生猪主要聚焦瘦肉型品种和地方品种。一是要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三位一体的育种新格局,支持发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推动育种体系的全面升级;二是要建立高效的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三是要大力推进地方猪的开发利用。

奶牛主要聚焦主导品种。一是要建立以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主导的核心种源培育体系,创新联合育种组织机制;二是要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完善奶牛的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三是要实现奶牛遗传物质质量监管全覆盖。

肉牛主要聚焦普通牛、水牛、牦牛和乳肉兼用牛。一方面要扩大高质量育种核心群规模,完善育种基础工作,加快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发展多种形式联合育种组织;另一方面要支持群体规模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地方品种,持续开展本品在选育,提高生产性能。

羊主要聚焦肉羊、毛(绒)用羊和乳用羊。坚持本品种持续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并重,完善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开展主导品种的联合育种,建立完善的性能测定体系,逐步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

蛋鸡主要聚焦高产蛋鸡和地方特色蛋鸡。一是要继续培育高产蛋鸡新品种,不断提高蛋品的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要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消费需求,培育地方特色蛋鸡新品种,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肉鸡主要聚焦黄羽肉鸡、白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黄羽肉鸡主要是培育适合屠宰加工的新品种;白羽肉鸡主要是尽快实现零的突破;小型白羽肉鸡主要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知识产权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请问在畜禽育种领域这个问题是否突出?农业农村部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什么举措?

孙好勤: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关系到种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种业自立自强,关系到打好种业翻身仗。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在畜禽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对育种人发明创造的测定方法、遗传评估算法、基因芯片等进行保护,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专利法》来实施。此外,我们也支持企业将自己独有的、不便公开的技术成果形成商业秘密,从而达到保护目的。如果出现侵权现象,支持权利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在农作物育种领域,业界反映比较集中的套牌侵权、“仿种子”以及同质化等问题,我们已经将其作为净化种业市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点任务。今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法制制度上,积极推进《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着力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保护水平,同时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为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已经于3月23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品种管理上,我们要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严格绿色通道和联合体实验,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启动品种审定登记已退出机制。在市场监管上,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以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为重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建立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机制,实现“一处发现、全国通报、各地联查”。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也是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生物安全法》中提到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享有主权,如何保障企业参与保种的积极性?是否会启动《畜牧法》关于畜禽种业自主创新、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的修法?

孙好勤:

实际上,《畜牧法》已经对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保护等方面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畜禽遗传资源需要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我们始终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推动开发利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创制,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应用的主体。鼓励支持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已经在组织开展《畜牧法》修订的相关工作,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和配合,努力为畜禽种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跨度比较长,任务涉及三大领域的多种畜禽,请问如何保障这些任务落实落地?

孙好勤:

实施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是落实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项重要工作,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要坚持按照自身科学规律,抓好各项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第一轮计划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坦率地讲,我们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和不足。应该说抓好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的落实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全面系统谋划、抓主抓重,也要精准有效推进,落细落小。概括来讲,要抓好“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协调推动到位。改良计划需要中央和地方齐抓共管,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分管部领导任组长,亲自抓、亲自管、带头干。我们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盯住抓、抓到底。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也要高度重视,上下联动,将新一轮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全面落实打好种业翻身仗当中,形成协同攻坚的合力。

二是主体作用发挥到位。育种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实施新一轮计划的主体。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增强市场主体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打造畜禽种业领军企业。要培育一批帅才型的科学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政策支持跟进到位。优先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提升基础设施装备水平。今年起中央财政新安排专门经费,稳定支持开展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各地也要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的力度,保障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用地。

四是社会力量动员到位。多措并举调动各方面支持种业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宣传报道发展成效、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工匠精神。积极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支持畜禽种业发展。

抓好计划的落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一轮计划实施后,我们还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和跟踪评估机制,及时查漏补缺,步步深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预期目标。谢谢。

刘均勇: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几位领导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原标题:农业农村部就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