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眼下,春耕生产从南到北陆续展开,田园里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农业农村部也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锚定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三大途径。我国创造了粮食“十七连丰”的奇迹,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储备充足,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然而,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产需缺口扩大,进口量持续增加,价格处于历史高位。适度进口饲料原料,能够有效填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但粮食进口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经贸摩擦、冲突等诸多因素影响,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多。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必须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切实稳定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稳产增产,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约束性指标,这对粮食稳产增产具有约束性作用。经验表明,土地、水、劳动力、农业技术、农药、化肥、农机、农业支持政策等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粮食产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和完备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能够抵御重大旱灾、洪涝灾害、雪灾、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以及政策变动造成的粮食产量大幅波动。不过,在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下,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目标,必须持续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释放活力、激发动力、挖掘潜力。一是稳面积。严守耕地红线,用好用足耕地资源,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强化耕地保护。二是强科技。优良品种和装备技术是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打好种业“翻身仗”,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通过提升育种技术实现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智能化。三是稳政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善农业灌溉设施,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恢复撂荒地耕种,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提高粮食产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至关重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抓好春耕生产。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确保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抓好田间管理,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防控和自然灾害防治,推进粮食生产环节减损。紧盯关键农时,强化监测预警,加强粮食作物生产进度和苗情墒情调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
原标题:稳产增产是端牢中国饭碗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