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关键在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全党工作安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要求,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的提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既是对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回应。未来的乡村什么样?如何把乡村建设好?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关键。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关乎乡村建设为了谁、乡村建设依靠谁的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示范效应,村庄基本人居环境还未整治到位,却热衷于打造“景点村”“示范村”,表面看起来高大上,但不接地气,脱离农民真实需求,沦为“形象工程”。推进乡村建设,应着眼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遵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需求,聚焦重点、补齐短板、精准施策,统筹调配人、财、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不走弯路、不翻烧饼,不搞面子工程、形式主义,让惠民之举真正变成“暖心工程”。

激活城乡融合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乡村建设不可能遍地开花。也就是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强化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统建共享,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完成市民化过程。从外出农民工流动趋势看,县一级和乡一级回流也是大势所趋。比如,西部某省级行政单元,2019年县内乡外农民工、乡内从业农民工数量分别增长58.5%、29.5%。为此,推进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县域城镇建设的龙头牵引作用,统筹谋划县域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县城+乡镇+村庄”协同发展的格局,切实增强乡村建设的质量。首先,持续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增强县城公共服务等辐射功能,提高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质量。其次,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乡的优势,有区别地把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做优乡镇公共服务承载功能,加强经济发达镇、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最后,乡村地区应防止“撒胡椒面”,聚焦农民群众最急迫解决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紧缺、医务人员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欠缺等突出问题,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度。

彰显生态资源特色优势。广大乡村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巨大。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乡村特色,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我国乡村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乡村特色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3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科技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同时吸纳数千万人就业。有鉴于此,推动乡村建设,应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引导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依托、以集约化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资源开发为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根脉。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维,有些干部不仅缺乏抓农村工作的有效手段和办法,往往还简单套用城市工作的方法,这是行不通的。比如,农耕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传统的乡村社会讲究循环利用,基本不产生废弃物,如果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历史和实践割裂开来,把垃圾污水处理与农民生产生活割裂开来,只讲末端治理忽视源头治理,就会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注意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推进乡村建设,应结合地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典故古迹等,以留住文化根脉和记忆为依托,注重延续历史文脉,挖掘历史内涵,唤醒文化元素,着力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地方人文特色,让往来乡村的人能够充分感受中国乡村的魅力和风格。

树立系统治理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指出,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首先,乡村建设需要各部门整体联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在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农民、社会力量参与,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为参与的科学治理模式。其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好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等作用。再次,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鼓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规划、建设和维护。最后,以社会力量为参与,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允许社会组织采取“半公益半收益”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鼓励工商资本投资,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原标题:乡村建设行动关键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