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首次售出超过5亿部可穿戴设备。如果增长趋势持续,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将在2030年前超过20亿,这将超过智能手机的销量。
在中国市场,IDC数据机构近日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苹果、小米三家巨头占据着60%的市场份额,三家设备单季度出货量均在500万台以上,遥遥领先其他企业。
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767亿元左右。其中,小米公司旗下的小米手表与小米运动蓝牙耳机更是跻身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TOP5。
面对飞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相关政策在可穿戴产品形式、功能、应用领域和相关的传感器技术起到了指导和刺激的作用,如《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以其高速率、大宽带、低时延的特点使可穿戴设备克服缺陷、提升潜能,让VR眼镜、智能移动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实现万物互联,让可穿戴设备直接与身体“对话”。同时在5G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可穿戴设备的意义和潜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VR眼镜,5G的大带宽可以让VR设备“摆脱”线缆的束缚,云游玩各种尖端VR游戏。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给予智能手表高度智能化,使其拥有的健康管理功能,支持多种运动模式,同时还可查看心率变化、运动轨迹、热量消耗等,并且生成个人健康日报供用户查阅,以及根据个人基本健康情况“私人定制”运动计划。除此之外,可穿戴设备可与手机形成智能联动,弥补手机在特定场景下的使用缺陷,如睡眠评估、心率监测等,并与移动终端形成良好的互补性与互动性。
虽然可穿戴设备发展迅猛,市场前景空间和产业推广均得到了长足进步,但设备拥有者在隐私保护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做法。并且随着可穿戴设备日益普及,个人数据或隐私泄露的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当下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活动都会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由于可穿戴设备隐私保护机制还未健全,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信息、身体数据面临着诸多隐私安全隐患。一方面除了偷拍、窃听、非法访问等隐患,环境数据的泄露让攻击者通过分析湿度、温度等数据,甚至可以推测出用户的生活环境信息。另一方面生理数据的泄露会暴露用户的心率、血糖等健康数据,如果用户被泄露的健康数据是难以启齿的疾病,那么有可能会让其遭受歧视或不公待遇。
在国家缺乏针对可穿戴设备尤其是健康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和隐私保护政策法规的情况下,仅靠行业和厂家自律显然不可靠,一旦用户隐私泄露也难追责。因此,建立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保护体系已是保护用户隐私的当务之急。
只有切实保护可穿戴设备使用者的个人数据,维护使用者的权益,才能使用户成为可穿戴设备“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