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道中

素志在山水,寻常怀此峰。

\n\n

那知青玉障,天拥翠芙蓉。

\n\n

昔别犹弹剑,今过忽杖筇。

\n\n

从来丈夫意,乖蹇日相逢。

\n\n

(作者:明·康海)

\n\n

作者简介:

\n\n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武功(今陕西兴平)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统五年(1510)刘瑾垮台后,因与刘瑾同乡被指为其党而罢官。明代“前七子”之一。有《对山集》。

\n\n

点评:

\n\n

康海在弘治十五年(1502)中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当时他才二十七岁,可谓仕途光明通达,后却因与刘瑾同乡,在刘瑾倒台后被人指为瑾党而落职,从此归乡隐居,直至老死。这首诗即诗人落职归乡行经华阴道中时所作。诗人先写自己一向有着心系山水、归隐田园的志趣,对曾经栖隐过陈抟等高士的华山怀想多时。如今得以目睹华山之秀色雄姿,自然喜出望外。接着具体描绘华山的奇美风光,将它比作“青玉障”“翠芙蓉\”,兼具西岳之色、形、神,堪称形象精妙。斯情斯景,却令诗人产生如许感慨:昔日离开秦地时,自己犹是如孟尝君门客冯谖挟剑而弹渴望用世,希冀入朝大展宏图的青年人;而今时归来,已是手拄竹杖蹒跚行走的老翁。这两句诗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仕途险恶心有余悸的愤懑和壮志未酬遭逢不幸的痛苦。尾联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推及到古今,认为人事的升沉、仕途的乖蹇是不可避免的,从自身的失意联系到古今人事的升沉荣辱,面对这变幻的人事和不变的山岳,能不令人深刻思考人生的出处行藏?全篇至此可谓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n\n

(摘自《长安吟咏》,中华书局2016年版)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