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丽:“半丝”的力量

丝,是机械加工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1丝等于0.01毫米。

4月23日,在装饰一新的“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刚与中国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高级钳工、全国劳动模范张素丽碰面,她就向记者做起“科普”。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7丝。”张素丽指了指身后的一台正在工作的线切割机床说,“这台机器的最大加工精度是2丝,但有一些专用量具的精度误差要求不到半丝,这时候就必须手工操作。”

“她的手比机器还灵敏、精准。”这是许多熟悉张素丽的人对她的评价。

随手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放一张对折过的白纸,打开机器,调整钻头位置……不到1分钟,3个钻孔就出现在白纸上层,而白纸的下层却没有任何破损。如此精湛的技艺在张素丽眼里却“不算啥”,因为她遇到过太多比这复杂百倍的任务。

1992年进入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后,从检修机车转向架、维护高压油枪,到划线、模具生产,张素丽干过许多不同的岗位,让她印象最深、最“长本事”的,就是模具生产。

“模具就是零件的尺子,它的精度要比一般零件高上好几倍。”张素丽告诉记者,模具生产主要依靠手工作业,从模柄到底板,每个组件、每个制作程序都需要细心分析,弄清楚装配关系,一不小心整个模具就报废了。

技术图上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她就借来技术书籍认真查找;制作工序上出现问题,就向老师傅虚心求教;碰上“急活儿”,她在操作台前一坐就是一天,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从简单的落料、压型,到落料冲孔模,再到跳步模和薄壁拉延模的制作,她边学边干边提高,活也越干越精巧。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张素丽还面临着体力的难关。“大一点的模件有四五十斤重,每天都要来回搬上几十次,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张素丽说,虽然辛苦,但她从没想过换工作。“我学的就是钳工,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零件在我手中一点点成型,就觉得特别自豪。”

“素丽在学校就是出了名的坐得住、不服输,比班上所有男生干得都好。她当师父,大家都服气。”工友李高峰在技校上学时就与张素丽是同班同学,2011年,“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他成为其中的一员,心甘情愿当起了学徒。

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张素丽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传经送宝、解疑释惑,使工作室成了同事们攻坚克难的阵地、交流互动的平台、增长才干的课堂。

在张素丽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攻克了广州地铁轨检车落成等46项技术质量难关,完成了京沪高铁“Ⅰ、Ⅱ”型轨道模板等高尖端产品的制造装配,实现了中国内地轨道探伤车“第一台采用国际标准打造”“第一台出口”等多项第一。

“受疫情影响,很多列车都停运了,检修的工作也比往年有所减少。随着社会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公司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张素丽说,成为钳工的这28年,她的初心始终未改,那就是“用双手做出更高品质的机车,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