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荣巷五间头”门前广场上,荣巷草根文化之旅第一站“非遗文化面面观”的序幕正式拉开。
此次“非遗文化面面观”演出节目精彩纷呈,除了有市级非遗项目“荡湖船”“蚌舞”“龙凤呈祥”等,还有省级非遗项目“无锡评曲”和“渔舟剑桨”,更有小魔术“抗疫必胜”现场助力。
省级非遗项目“无锡评曲”的发祥地在无锡堰桥乡,始祖是姑亭庙人谈嘉宾(生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用无锡方言说唱,唱腔绵软婉转,曲调悠扬回荡。江苏省非遗传承人、荣巷居民王志熙夫妇亲自演唱无锡评曲《我俚社区新事多》,用接地气的语言、悠长的二胡声和着清脆的檀板和茡荠鼓节拍,惟妙惟肖地演绎社区身边小事。
省级非遗项目“渔舟剑桨”是一个民间风格的大型广场表演式花灯舞蹈,它具备独特的艺术观赏性、自娱性,是民间舞蹈“花船”和“剑桨”的结合,“渔舟剑桨”的传说故事,就是歌颂除恶扬善的百姓。
龙舞是市级非遗项目,无锡地区的舞龙为太湖流域吴地水乡特色的“太湖龙灯”,有着独特的套路:“鼓爆齐鸣”(爆竹接龙送龙)“水族引路”“五将开道”(五将为虾兵蟹将蚌壳女,乌龟丞相鲤鱼精)“云牌护身”(出典于“虎生凤、龙从云”),舞龙者均身穿武打紧身衣,更显精神。
精彩的演出让观众大饱眼福,体现了荣巷地区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现场居民表示:“演员们的表演太精彩了,服装和道具也很精美,为我们荣巷地区的非遗文化感到骄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荣巷街道文化站站长马平晔介绍,荣巷地区拥有“渔舟剑桨”“荡湖船”“马叉舞”等10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希望通过积极组织各项演出和活动,保护和传承这些人类文化珍宝,让荣巷“非遗”生生不息。
“非遗文化面面观”演出是荣巷草根文化之旅的第一站,多场系列演出将持续至9月底。荣巷街道文化站、社区教育中心集结了久负盛名的草根文化团队,在炎炎夏日为百姓们送去文化的饕餮盛宴,更为居民们搭建一个展示风采、表演才艺的舞台。
原标题:江苏无锡滨湖区:文化之光照亮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