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竹赋并序

偶过当涂,为吴令君[1]所留,不得去,见邸舍阶前有竹一丛可玩,而为雪所压覆地,予有感焉,遂为之赋。

\n\n

嗟草木之多靡,无此君之挺特[2]。虽寄生于荒阶,亦不扶而自直。惟松柏之同心,历岁寒而征[3]力。泻琴瑟之清响,漾琅玕之碧色。亭亭数竿,若俟予来。直造其下,不问谁栽。有友好我,时遗酒醅[4]。谑浪笑傲[5],对之轮杯[6]

\n\n

予誉此竹,举不可枚。萧澹[7]韵远,清苦思哀。出群高节,利物美材。匪风雨之异度[8],无尘土之缠絯[9]。兴淇奥[10]之足寓,俨渭川[11]之在偎。

\n\n

夫何寒风昼积,愁云夜繁。俄而雪下,漉漉弥漫。缘甍冒栋[12],平墀塞阑[13]。千林变色,万物改观。晓起开户,竹亦摧残。体若拘忌,状如平摊。势类强抑,意不肯安。叶摇摇而欲诉,枝拂拂而如抟。然其伏而不屈,困而不折,非寻尺[14]之较直枉,聊衣裘之相袭裼[15]。鹤冲霄而铩羽[16],骥千里之在枥。

\n\n

魏徵[17]以倔僵而转媚妩,姬圣[18]处讥谗而怀忧惕。汲黯[19]抗揖于将军,苏武秉髦于夷狄。潜宁为米而折腰,侃以习劳而运甓[20]

\n\n

冀太阳之呈晖,听空庭之滴沥。仗枝叶之扶疏,表性姿之傥俶[21]。谅体骨之不柔,何污下之可溺。始吾致憾于霏霏,卒焉咏诗之籊籊[22]

\n\n

 

\n\n

注释:

\n\n

[1]令君:对县令的尊称。 [2]挺特:超群特出。 [3]征:证明。 [4]酒醅(pēi):酿成而未漉的酒。 [5]谑浪笑傲:戏谑放浪,调笑戏弄。出《诗·邶风·终风》。 [6]轮杯:传杯,传递酒杯饮酒。 [7]萧澹:潇洒淡泊。 [8]度:气度,胸襟。 [9]缠絯:拘束,缠绕。 [10]淇奥:淇水弯曲处。《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11]渭川:《史记·货殖列传》:“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12]甍:屋脊。冒:覆盖。栋:正梁。 [13]阑:门前的栅栏。 [14]寻尺:细小的事物。 [15]袭裼: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 [16]铩羽:摧落羽毛。 [17]魏徵:唐初宰相,以敢谏著称。《旧唐书·魏徵传》记唐太宗语:“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明人又作“人言魏徵倔强,朕视之更觉妩媚耳。” [18]姬圣:周文王姬发。 [19]汲黯:西汉名臣。《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 [20]运甓(pì):《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甓:砖。 [21]傥(tǎnɡ)俶(tì):即俶傥,豪爽洒脱。 [22]籊(tì)籊:长而尖。《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n\n

 

\n\n

赏析:

\n\n

竹子自古就是入诗入画的东西,对竹子的描摹,早已发掘殆尽。这篇赋选择这样一个传统的主题,在于它既不是科考的习作,也不是文人自发的吟咏,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景带来的启示,有所见有所感的自然产物。

\n\n

作者吴应箕是明末的抗清义士之一。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重重,挺身而出,共赴时艰的,大多是文人,甚至是学者型的文人。他们既要与明王朝的腐朽势力斗争,又面临清王朝带来的灭顶之灾,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吴应箕就是这些文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n\n

在一个大雪的时节,吴应箕途经当涂,老朋友知县吴韩起将他留宿官舍。官舍里像许多南方住宅一样种了一片竹子,而大雪和竹子恰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景象:大雪压竹,弯而不折。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显然有着特定的强烈暗示,而吴应箕的人生经历,又与这场景有着不可说的相似,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这篇赋。

\n\n

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来说,对竹子进行一番常规的描摹,顺便交代事情的原委,并非难事,在这短小的作品中,作者花了过半的篇幅来做这件事。终于,竹子成了“体若拘忌,状如平摊”的样子,这里成了全文的关节。

\n\n

对于大雪压身,竹子的态度很丰富。首先,它是不肯屈服的,“意不肯安”,欲诉欲搏。然而,在力量上似乎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又以苦为乐,声言权当穿了身厚衣服。但紧接着的,是冲霄铩羽,是老骥伏枥。这种貌似杂乱的切换,很像后世电影技巧中的蒙太奇,十分真切地反映出巨大压力之下的内心起伏。

\n\n

接着,作者按赋体的习惯,抛出了六位古人:魏徵、姬昌、汲黯、苏武、陶潜、陶侃。六人的共同之处,都是遭遇窘境的文人!他们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相同的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了,他们都有如大雪压身的竹子。

\n\n

行文至此,读者已经不难了解作者的用意,但是,作者自己尚未明确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也许对于当时的吴应箕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必须,只有应该。现在我们知道,他后来起草了《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再后来拒绝降清不屈而死。也许他的人生与六位古人都不相似,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那大雪压身的竹子,却无疑是他们共同的写照。

\n\n

赋的最后,雪过天晴,一片明媚。那是作者良好的祝愿,也是他内心真诚的希冀。

\n\n

(田松青)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