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杨桂根:界埠老街守护“夕阳”的铁匠

火红的风炉,飞溅的铁花,烧红的铁块,抡起锤子,千锤百炼……通红的铁器放进清水中淬火,“嗤”的一声,冒起一丝青烟……在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界埠镇老街的一间打铁铺里,67岁的杨桂根铁匠仍坚守着打铁这门老手艺,“叮当叮当……”的铁锤敲打声,成为了界埠老街上一种动听的韵律。

三代传承

锤炼出吃苦耐劳的打铁精神

“ 我爷爷,我爸,再轮到我,都打铁,三代人,传承了100多年。”杨桂根自豪地告诉记者,打铁的手艺是传了三代的,爷爷辈就是挑着火炉走街串户打铁补锅的老铁匠。他15岁就被家里安排当上了打铁匠,听话地继承祖业,“ 我打了52年铁了。”

年近古稀的杨师傅虽然一头银发,但看上去精神矍铄,熊熊炉火之光照亮那张通红的脸庞,更显得他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他身上那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完全可以与年轻人媲美,穿着露肩背心的健硕与硬朗,俨然浑身是劲,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话语。

“学会打铁就等于有一门吃饭的本事。”杨桂根告诉记者,自己打造的铁器范围很广,也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变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是菜刀、镰刀、锄头等农具,后来演变至建筑用具、工厂里的机器零部件等。

凭借祖传的娴熟技艺,工艺不断改良,杨家打铁生意多年来都比较红火,也锤炼出了杨桂根吃苦耐劳、专心专注的打铁精神。

杨桂根所打造的无论是刀具还是农具,都深受本地人称赞。“熟悉的人都知道,我们十里村的,还有好多神政桥山里的都过赣江来找他打铁,你说好不好?”采访中,熟客金川镇十里村的村民傅月兰这样评价杨桂根的打铁手艺。这次,她邀朋友一起远道而来,找杨师傅帮忙修理几把锄头。

千锤百炼

体力与技术的结合

打铁是门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的手艺,里面蕴藏着大学问。

杨桂根说,打铁的流程工序多,总结起来包括选材、生火、加热、锻造、再加热、再锻造……直至成型、淬火。要锻造出一件好铁器,完备的设施和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火炉,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以便锻打。

二是铁砧,烧红的铁器被移到大铁砧上锻打,大铁砧即锻打的工作平台。

三是风箱,与炉膛相通,风进火炉,炉膛火苗直窜,便加速铁器的烧制。

四是小锤,锻打时,铁匠一般会用右手握小锤,以特定的击打方式锻打。

“这些年,最大的改变是有了空气锤和电动磨光机,有了电动工具,打铁也轻松一些,不用再使蛮力抡大锤了。”杨桂根说。

只见杨桂根挑选出一块铁块,丢到炉火中,打开鼓风机,用火钳夹好,一会儿就烧得通红,随后将铁块放到空气锤下,一边踩着脚踏控制着空气锤锤打的节奏,一边配合着翻转铁块锻打,然后又回炉烧红……如此重复多次,柴刀的雏形就出来了。

每次锤打要在一两分钟内完成,否则铁块一凉,软性尽失,无法成型,这就是所谓的“打铁要趁热”。

在雏形基础上,继续通过不断回炉,在铁墩上用小锤进一步锻打,反复多轮精细化,最终成型,其间还需锻打刀柄,并通过烧焊来焊接。“打造成型后,经过淬火和磨出刀刃,之后就算完全打好了。”杨桂根说。

打铁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可以说,是体力与技术的结合。

“铁烧得太红会熔断,太黑了打不动。又比如在锻打成型的过程中,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敲打和翻转,如果不懂方法,稍微弄错,就成不了型,需要重新把铁烧红锻打。而淬火的过程,看起来只是把成型后的刀具烧红,放到水中淬炼,但是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打出来的铁器就会不耐用或者很钝不好用。”杨桂根说,打铁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敲打的力度、节奏以及淬火的时间都有技巧,否则就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一把柴刀从无到有, 历经千锤百炼,遭受高温冷凝,这是铁器的重生,也凝聚着铁匠的心血。

传承难续

心血气量尽付一器中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自春秋时期有了冶炼生铁技术以来,打铁匠做铁器一直是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传统至今。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机器化、自动化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产品慢慢替代了传统打铁手工技艺,打铁的市场变“小”了。

“现在可能全县都不超过十家铁匠铺了,界埠街只剩下我这间打铁铺了。”杨桂根感慨,以前新干有大大小小几十家铁匠铺,随着社会的发展,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很多铁匠铺关门转行。

还有就是,许多人都觉得打铁很累,是个寂寞枯燥的行当,每天重复的事情几乎一样,利润也低。“像刚才修的那把铁耙,10元一把还加钢,你觉得赚得多吗?”问完,杨桂根又像在自问自答,“现在打工有的每个月能挣到四五千元,确实比打铁强吧?带的几个徒弟做了三四年,就转行了。”

工作环境也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一年四季,杨桂根都要呆在小小的打铁铺里,围着几百摄氏度高温的火炉谋生计。

寒冬时节尚能取暖,酷暑时分却是煎熬,在熊熊烈火旁挥动着大锤小锤,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此外,铁锤此起彼伏地锻打,铁花四溅,经常烫伤肌肤,留下深深的印迹。

打铁这门手艺,要像它的成品那样经过千锤百炼,此外烧焊、机修等十八般武艺也要样样精通。

杨桂根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将自己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徒弟,然而先后带过四个徒弟,都没干多久就转行了,被问及老手艺面临失传怎么办时,杨桂根满脸无奈。

行业的辉煌属于过往,随着年纪增长,杨桂根也开始限量接单,主要做一些定制的柴刀、锄头、耙犁、铲子等各式农具。“现在是能干多少算多少,能赚多少是多少,最重要的是有人喜欢我打的东西。”他说。

亲手打造出的铁器就像是铁匠的孩子。小小的铁铺间,每件出品的铁器里都是有关生活的磨练,汗水、辛酸、苦与甜,尽付一器之中,杨桂根的心血与气量,也都在里面了。

杨桂根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都不愿意学打铁这门活。现在我也老了,但只要还在,能坚持打一年就打一年,一直打到打不动为止。”其实,他更希望这份事业后继有人,铁匠铺燃烧百余年的炉火才永不熄灭。

界埠老街附近邹家小学的几个学生,被杜敬群校长带来上了一堂特别的传统文化课。“今天让孩子来看打铁的传统手艺,其实是提醒他们,很多正在消失的传统手艺就在我们身边。关注非遗,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涨知识,零距离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杜敬群校长说。

看铁匠打铁时,孩子的眼睛里满是专注。也许在他们心里,这种三代传承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打铁精神,“做一行,爱一行”的坚持热爱,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原标题:江西新干杨桂根:界埠老街守护“夕阳”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