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八路镇八路村村民张云是一位勤劳又有头脑的生意人,在经营建筑生意、包地种菜受挫后,她依靠科技,一手抓小麦、水稻种植,一手抓蜗牛养殖,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致富之路,还带领周围的村民实现了脱贫增收。
夜深人静,在张云的蜗牛养殖基地里,喜欢昼伏夜出的蜗牛们陆续爬出菜丛觅食,张云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她要不停地捡蜗牛、装箱,准备发给客户。
“今年蜗牛价格还可以,平均一亩地能收入五六万元,效益不错。”谈起养蜗牛的收益,张云高兴地说。
看到张云现在开心的样子,你很难想象几年前她还为发展产业的事情哭过。2015年,从事建筑生意失败后的张云,变卖房产,筹集资金,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八路村承包了140多亩土地,准备像别人那样从地里刨金。起初,她投资100多万元,种植起了大棚蔬菜,没想到市场的变化却让她措手不及。
张云回忆:“冬天,我大棚里的菜上市的时候,云南那边的菜也过来了,价格才几毛钱一斤,这些菜一挤占市场,我们的菜就卖不出好价格,干了两年,亏了两年。”
关键时刻,八路村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后,决定让张云缓交地租减轻压力,并鼓励她发展水稻和小麦种植,稳定收益。
半年之后,张云把地租主动交了。交完地租后,张云和丈夫发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她的丈夫开始打退堂鼓。张云告诉记者:“当时种小麦和水稻,地租能交起了,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没有在外打工赚得多,他就要走。”
丈夫要放弃,可是看到经营有所转机的张云劝说丈夫坚持下去。“我做了28年生意,赔钱赔过两回。眼见有起色了,我一定要在土地上做好文章。”
随后,张云和丈夫一边坚持小麦和水稻种植,一边探索着特色种植。2019年,张云的事业迎来转机。经过考察市场,他们发现白玉蜗牛综合利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养殖白玉蜗牛见效快、收益高。于是,他们果断腾出30多亩地发展起了蜗牛养殖。可是经过种植产业的反复“折腾”,她和丈夫手里已经没有多少余钱了,资金成了困扰他们的一道难题。
通过政府帮扶贷款外加借钱,去年9月份,张云买了近60万元的蜗牛种苗,放在地里养殖。在稻田之中,有片占地30多亩的空心菜菜园,这就是张云的蜗牛养殖基地。这段时间每到下午三四点钟,张云和工友们就要给爬出菜丛“乘凉”的蜗牛们抛撒饲料。
张云介绍,30亩地每天需要投放700多斤饲料。记者发现,她所抛撒的饲料成分主要是空心菜,这些空心菜就来自自家菜园子,经过简单加工就成为蜗牛最爱的美食,这样为张云节省了不少开支。可是在养殖之初,由于没有选择好饲料,蜗牛饿死了不少。“刚开始找不着头绪,不知道喂什么,萝卜白菜都不行,萝卜水分大,还辣,白菜水分大,都不利于蜗牛生长。”
张云饲养蜗牛格外用心,她多次外出学习养殖技术,除了用好饲料,还要控制好温度。“夜里温度不能低于15度,温度不到,蜗牛不下蛋。我一开始养蜗牛的时间不对,选择在冬天,造成20多万元损失。”
她接受教训,在地里盖起来两座温室大棚,一到天冷的时候,蜗牛全都送到大棚里养殖。两次大批量销售蜗牛,收入40多万元。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张云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现在她已经熟练掌握蜗牛的孵化技术,不用在种牛的购买上再花成本,合作的客户也慢慢固定下来,在浙江、安徽、山东等地都有了销售市场。
通过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现在张云一年的收入60多万元,如今已在城区为两个孩子买了房子,小康之路越走越平坦。与此同时,她的产业也带动了附近村民增收。
八路村党总支书记郭敬伍介绍:“有不少人在这里打工,除草、施肥,进行养殖管理,增加不少收入。”(供图:高长春 郭家良)
原标题:江苏邳州张云夫妇:养殖蜗牛致富 带动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