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贵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必是茅台和老干妈了。毫无疑问,茅台和老干妈是贵州的两张王牌,茅台股价一骑绝尘,常年雄霸A股。而老干妈则贵为“宅男女神”,低调神秘,一瓶辣椒酱畅销国内外,粉丝遍布全球,还被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奉为“全球最顶级的尊贵调味品”。
不过,贵州不是只有茅台和老干妈,比老干妈更香的还有大数据。2020年,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竟高达38%,这在国内外绝无仅有。
此外,贵州还成立了全球首个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打造出了全国首个城市级自主可控主权区块链平台,并吸引了苹果、华为、高通、腾讯等国内外顶级企业的数据中心落户。贵阳因此被誉为“中国数谷”。
作为身处中国西南腹地的内陆城市,既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又远离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贵阳何以成为中国的“大数据之都”?为什么是贵州?
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受此地形影响,每每秋冬季节,冷暖气流自南北交汇,盘桓不去,造成阴雨连绵。因此,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说法。
然而,这样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却成了投资数据中心的天然优势——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贵州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只有15摄氏度左右,利于数据中心服务器运营和散热;而潮湿的空气则有利于服务器防尘。
地理位置上,贵州虽处我国西南,西部部分地区已跨入南北地震带,但贵阳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4级以上的地震。而贵州独特山体结构本身构筑成了一个强大的外壳,可以抵御突发的自然灾害。
山地丘陵地形带来另一大好处就是丰富的水能资源,同时贵州也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火电资源丰富,使贵州成为中国少有的“水火互济”发展电力的最优省区之一。
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贵州“水火互济”的电力能源优势和较低的电费对数据中心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节省下来的费用是实实在在的。任正非就曾公开表示,在贵州发展大数据平均每年可以降低1亿美元的电费。
当然,贵阳能发展成为中国“大数据之都”,光靠气候地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事在人为”,“人和”的因素才是其中的关键。
2013年,大数据产业兴起时,贵州敏锐地嗅到了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在产业起飞之际,由一把手牵头,着手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型产业体系,不仅如此,省委书记、省长还亲自出马,以诚意打动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决策层。2013年底,三大电信运营商便先后选择将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贵安新区,总投资150亿元,规划建设机柜超10万个、服务器超200万台。
由此,贵州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全球靠前的数据集聚地。此后几年,不仅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国内科技互联网巨头数据中心纷纷落户贵州,还有苹果、谷歌、微软等世界知名IT企业也跟着来了。时至今日,贵阳聚集了高达5000多家大数据企业,大数据已经成为贵阳的城市名片。
融合实体经济大数据只有融合,才有生命力。贵州大数据产业格局已形成,不过要让产业长远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薄弱的实体经济已经成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升级的软肋。
对此,贵州一方面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则把大数据发展的重点放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201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成“中国数谷”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及新兴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大量企业开始“上云”。
比如,贵阳通过搭建“一企一策”线上服务系统和“大数据+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工业云平台,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
2016年,“老干妈”投入近700万元定制了一套运营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一带一路”销售监控、最受欢迎产品分析、产品经销商分析、原材料价格监控(产地自然灾害预警)等模块,优化了对原料采购、产品生产、成品销售等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此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制定精准的销售方案,让自己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从“老干妈”们的切身经历得到极大鼓励和启发的贵阳市,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9年8月,贵阳市委十届七次会议提出要发展的六大产业,分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彰显了贵阳提振实体经济的决心。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贵州实体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实体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反哺大数据产业发展,形成大数据产业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一切反映到经济发展成果上,2020年,贵阳市GDP总量达4311.65亿元,5年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在省会城市中,贵阳市GDP增速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超过85%,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