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特种兵”: 与“死神”过招的青年文明号

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类最“危险”的人——重症患者。为了将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出来,一类医护“特种兵”走在了与“死神”过招的最前线。

5月4日,我国颁发了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全国重症医学科人员的代表,领取了这份殊荣。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这个集体中,35岁以下青年占到了八成。在此次战“疫”中,团队兵分两路。一路留守湖南大本营,另一路共计3批17人,奔赴湖北抗疫最前线。他们,是进驻湖北时间最早、援鄂人员最多、接管患者最重的重症医学团队。

“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

团队主治医师赵春光,在驰援武汉时,曾写下如此家书。其中的这13个字,浸湿了亿万网友的眼眸。

非典、禽流感、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每次重大应急事件,团队都未落下。实战铸就了他们“豁得出、顶得上、靠得住、战得胜”的“队魂”。

“湘雅人素来‘公’字当先。重症医学专业,面对应急事件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年轻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说。

在湖南,他们日行千里。长沙、怀化、吉首、湘西自治州最边远永顺县……教授赵双平带领团队一天13个小时内奔波千余里,因为救人如救火。“相信我们的救治能力!”湖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高级专家组组长、团队首席专家艾宇航,以此明志。自“相信”之日起,他们“死磕”远程会诊。大年初一,他们兵分多路,抵达湖南省多市州,竭力将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往回拽。

在武汉,他们更揣着“壮士一去兮”之心,在主任张丽娜、护士长彭小贝带领下,团队一家“老小”往前冲。

有危险,“我们”也不退!

1月27日,湖南省出现首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2月2日,患者上呼吸机时长已达7天。

“上呼吸机时间越长,呼吸道并发症越多。我们经过充分评估、准备后,决定为他脱机拔管。”团队教授徐道妙说。拔管是个危险活。患者气道分泌物中携带有大量病毒,拔管刺激患者气道,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分泌物喷溅,给操作者带来极大感染风险。“我来拔吧。”治疗方案的宣读者徐道妙,也是实操的主动提出者。

一天夜里3点,刚睡下的副教授刘志勇,收到武汉协和西院湘雅病房的紧急来电,需要他为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刻实施气管插管。这是另一项感染风险极大的操作。刘志勇无暇多想,火速到场操作。不料,期间患者突发休克,没有纠结的“空当”,他选择了对操作者感染风险更高,但患者并发症更少的办法……

“重症医学科,是与‘死神’距离最近的学科。面对风险,我们不能退。”张丽娜说。团队连续血液净化组5位80后护士,是第一批到达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他们坚守了长达65天,每班工作时长8到10小时,累计护理危重症患者220多例。他们是护理者,也是传道者。重症专科护理技术经验,从这里不断输出给同行。

预警、开“小灶”、科研,一个都不少!

收治重症患者,诊疗规范和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张丽娜团队到达武汉后,迅速启动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诊疗规范和制度建设。“以预警化解相关风险,能尽量避免患者病情恶化,降低病情变化时再去抢救的概率。”张丽娜说。

有预警,也需“开小灶”。团队在武汉协和西院湘雅病房,辟出了一间临时ICU,对极危重症患者实施集中管理。

临床之外,科研也在同步进行。团队牵头起草了《湖南省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方案》,在湖南省各级医疗机构推行实施。他们执笔的《基于重症超声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建议》,为我国疫情期间推广重症超声技术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成果还在国际权威杂志《重症医学》上发布,首次向国际同行介绍新冠病毒肺部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运用肺部超声指导诊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