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王海俊:村里走出大学生 返乡致富领头人

从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到毅然返乡创业的新农民,再到带领村民探索茶叶致富的村干部,他不断摸索、砥砺前行,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奋斗故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他就是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海俊。

王海俊出生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库独木村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家户户土基房,坑坑洼洼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地泥泞。”是他心中对家乡最深的记忆。

2015年大学毕业以后,出于对家乡和种养行业的热爱,王海俊毅然决定返乡,当他看到年过花甲的老乡依旧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场景时,心生触动,于是默默立下誓言,要探索一条发展的新道路,为整个村子谋幸福。

王海俊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我觉得山区的父老乡亲的生活太艰苦了,我就想回家摸索一条出路,然后带着他们共同致富。”

返乡之后,王海俊拿起锄头像农民一样与土地打起了交道,这让大学毕业的他一度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可王海俊没有理会,他根据所学专业,依托寨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积极组织村民扩大重楼、黄精以及三七等药用植物的种植规模。不料由于缺乏经验,加上管理不当,整个小组的重楼因种子感染病症近乎绝收。

此后,王海俊汲取经验教训,规范种植管理,从根源上杜绝了重楼病症的出现。

王海俊说:“那次损失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太大了,身边的人也觉得我们做的事没有价值,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由于重楼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大,返乡半年后,王海俊又开始研究成本低、见效快的胡蜂养殖,在大学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就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但由于库独木村村寨密集,村民活动范围与养蜂场所形成冲突,存在安全隐患,王海俊不得已放弃了养蜂项目。

生活还要继续,乡村也要发展,只能探索新思路。2017年春天,王海俊决定发展村子特色支柱产业——茶。他发现这里的茶叶虽然种植面积广阔、产量巨大,但由于百家茶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卖上好价格,于是他决定从头开始,摸索一条茶叶致富新路子。

王海俊先跟寨子里的老师傅学习制茶,在工艺得到认可之后,他制作的毛茶能以高于市场价两倍多的价格成交。在他的推广引导下,寨子里的茶园总结出了一套乔木茶管护模式,茶叶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王海俊探索的步伐不止于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即兴制作的茶条索受到了经销商的大力赞赏,于是他又开始钻研茶条索的制作方法。在茶条索的制作手法成熟以后,王海俊又把它推广到了整个寨子里使用。

库独木村村民李明贵告诉记者:“现在寨子里都在制作茶条索,数量起来了,外面老板进来收的也多,基本上每天的茶叶制作出来都有人拿走,价格也好。王海俊可为寨子作贡献了。”

如今,王海俊已经是库独木村数一数二的制茶师了,也是群众信任的青年村干部,得到了很多经销商和村民的认可,寨子里也形成了以制茶为主,药材种植为辅的发展新模式。



原标题:云南新平王海俊:村里走出大学生 返乡致富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