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腊:一位青年的傣陶情结

他叫刀逦翔,是云南西双版纳勐腊人,是一位傣陶匠人。

2018年,刀逦翔拿出所有积蓄,投资开办了勐腊县第一家成规模的傣陶工厂。

刀逦翔对傣陶就像对勐腊这片土地一样,难以割舍。他从小在傣族寨子里长大,家里用的许多盛放用具是传统的傣陶制品。傣族人民崇尚自然,做傣陶的老艺人会把大象、孔雀、草木、寺庙……这些元素融进傣陶里,每一个普通的傣陶都是西双版纳文化的缩影。而现在会做传统傣陶的艺人却越来越少了,很多孩子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傣陶。刀逦翔决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做最好的傣陶。

为了学做傣陶,他跑了全国十五个省。但无论学了多少种制陶工艺,他唯一坚持的就是做传统傣陶。慢轮制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纯手工柴火烧陶,需要拉坯、做陶、修坯、雕刻、晾干、装窑、烧制等10余道工序,一件陶器的制造大概需要十天至半个月工期。

烧制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累的,三天三夜不能断火,日夜人工守窑、时刻控制火候,以保证炉温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一旦失败,一个月的辛苦就全白费了。

这样做出来的傣陶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它不像现代的机器烧陶流水线式批量生产,而是通过柴烧的方式,让火候、温度、木柴、灰烬等多个因素与陶土碰撞结合,获得出其不意的自然釉色。我们总是难以预料在开窑的那一刻,将会看到怎样的色彩。透气性强、无重金属污染等特点使傣陶至今难以被替代。

但是,让刀逦翔没有想到是,柴烧制陶这么难。从建厂到现在总共烧了七窑,前两窑都失败了,两个月亏损了20多万元。第三窑傣陶虽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因为火候不够,时间久了可能会渗水、破裂。为了追求更完美的作品,刀逦翔摔掉所有成品,从头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每窑的良品率都达到了80%以上。

刀逦翔说:“未来,不管有多难,我和我的团队都不会放弃傣陶,我们会想方设法改进工艺,做出更多精品,让外面的人都知道我们西双版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还有傣陶。”



原标题:云南勐腊:一位青年的傣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