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西周儒雅洋村:隐遁的千年古驿

走进浙江宁波象山县儒雅洋村,仿佛走进历史的卷轴,历史故事重重叠叠。儒雅洋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境内,地处蒙顶山脚下,是个坐落在古驿道上的村落,由于交通便利,商贾游客、天涯游子、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繁荣了当地经济,也造就了村落往昔的兴盛。曾经的繁华遗留在这里,也弥散在这里。

为何有如此“儒雅”之名

很多人走进儒雅洋村,首先好奇的是名字。一个村庄,为什么要取如此“儒雅”之名?

村主任王伟汉说,儒雅洋原名树下洋,因村在小盆地中间,山上树林茂盛而得名。树下洋后雅化为儒雅洋,祈愿“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之意。

何氏宗祠的门口有一条千年古道,其中一段保存完好的鹅卵石路面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旁竖“千年古驿道”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处原系驿道,为去台州、越州必经之路。

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的儒雅洋早在唐朝中期就已有人生活,宋朝时儒雅洋成了西向的交通要道,至清朝中期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民国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为乡公所驻地,信用社、邮电局、影剧院、学校均设于此;村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贸繁荣。

曾经的儒雅洋乡是象山唯一一个不靠海的内陆乡镇,四周万顷的竹林围绕,被称为象山的“大兴安岭”,因此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如今村里近千人中,85岁以上的老人有380多位,90岁以上老人有50多位。

在弘儒路路口,92岁的赖雪琴老婆婆开了一个小食品铺,这是他父亲留下来的商铺,耳聪目明的老婆婆一点也看不出来年龄,她说自己从小生活在这儿,就喜欢守着这个老房子。

留有碉堡和团练房

儒雅洋村如今还保留着一个占地5.6万平方米的庞大历史建筑群,占全村建筑总量的70%。以何、王、陆、赖、应等姓氏划分区块,无论是群体还是单个院落,都建有很高的围墙或院墙,每个院落有2至4道大门,门道曲折,筑有防火马头墙;同姓的建筑往往门道相通。其中,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何恭房,像是一个迷宫。

从村西入口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清晚期的碉楼。据村民介绍,儒雅洋村东西走向的主干道鸿儒路是古时的主要驿道,逢农历四、九在此有集市。曾经,村里的大户人家——何家,出于安全考虑,在村庄的各个出口都建了碉楼。木质结构的碉楼倚靠着山墙,只留有一个小窗户对着大路,易守难攻。

过去,为防强盗抢劫,该村共建了5座碉楼,并配有团练住房。一字形的武装团练屋“15间头”位于村的东北头。二楼住人,一楼养马,楼上的窗口很小,如有紧急情况,两处火力一起展开,可以封死所有要道。

其实不仅碉堡和团练房颇有“军事重镇”的感觉,很多外围的老宅院围墙都筑有枪眼,里面的人可以放哨和打枪。王家大院就是如此,保留下来的外墙面上布满了枪眼,可见过往的印迹。

耕读之风传世久远

大户人家院落与祠堂装饰考究,前廊置卷棚,木作雕刻繁饰,墙面绘彩画,反映浓厚儒风;院子内部普遍设有花坛,连普通农家屋前后都种植花草装点环境,氛围清雅。

最有故事的应该是何氏古宅。在象山,至今保留着两句俗语,一句是“东厢萧家,西厢何家”,还有一句是“萧家谷,何家竹”,足以窥见何家以前的气派与显赫。何家在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象山望族。何氏古宅以恭房、友房命名,其中恭房为何涵一系所有,友房为其兄长何源一系所有。

何恭房位于西周镇儒雅洋村弘儒路2号,建于清晚期。建筑面朝西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有门屋、操场、荷花池、台门、厢房、正殿和东西前后耳房及四小天井组成。整体格局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古建筑工艺价值。

最让人们称道的则是何恭房主人——何涵。何涵(1845年-1923年),以兴教为己任,勇倡风气之先,创办了象山第一所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学员不论年龄一律免费,收入四乡求读者50余人。此后,何涵又建家祠(承志堂),祠堂旁又建藏书楼、书房,供何氏子侄辈修学进业。如今,广志女校已经无迹可寻,但作为传承耕读家训的何家宗祠“承志堂”依然完好。

在何恭房老宅还有一个何志浩故居,何氏望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何志浩就是其中之一。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期间担任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1945年授陆军少将,1946年后任国防部第一厅副厅长、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主席等职。1949年离开大陆,此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儒雅洋村还有口著名的古井,叫应家井。据说它和村子同岁,至今村民们仍在饮用井中的水,清冽甘甜。

如今的儒雅洋村不仅将老房子维持旧貌,还把水泥路上的水泥敲除,还原了那一条条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原貌。



原标题:浙江象山西周儒雅洋村:隐遁的千年古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