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收音机,为岁月留声。
这段时间,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洲泉镇小元头村的一间收音机收藏馆相当热火,不少人慕名前去打卡。
日前,记者来到收音机收藏馆,整个展厅不大,它就巧妙地布置在小元头村的乡村书房旁,里面陈设着140多台从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造型各异的矿石型、电子管、晶体管等中外收音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以前收音机是结婚的三大件,可金贵着呢。”张国兴是小元头村党总支书记,这间收藏馆,也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月工资不过20多元,一台收音机却要200多元,差不多是一年的收入才能拿下。正因为如此,拥有一台收音机在当时农村是很多青年人的小愿望。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这一时期的独特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台牡丹牌台式收音机摆在院里,反复播放着刘兰芳的说书和传统的秦腔节目;改革开放后,便携式收音机、袖珍收音机、收录两用机相继出炉;再过10年,收音机从时髦玩意变成家庭必需品;步入21世纪,各种小巧玲珑、既可听声音又可看电视画面的收音机随处可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记忆符号逐渐淡出。张国兴深有体会,长期在村里工作,当家家户户拆除老旧房屋,盖起了洋气的别墅时,他发现诸如收音机、电视机等老物件也被清理掉了,在他看来,这十分可惜。
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是张国兴一人。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村民主动找到他,希望村里能够把这些老物件收集起来,“这些老物件当废品卖掉太可惜了,都是一代人的记忆啊。”张国兴一听,便萌生了打造收藏馆的想法。
这很快得到村民的支持,在这间收音机收藏馆里,超过一半的收音机是由本村村民捐赠的。在这些收音机中,不乏很多“古董”,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国内收音机的发展历程。
60后的蔡立新曾经在部队当过兵,对收音机颇有研究。他指着一台上世纪30年代产的收音机介绍说,“这个时期出厂的收音机,多从国外流入国内。这个时代的收音机都为手工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喇叭与机身融为一体,材料为高档的木质,并雕有精美的花纹,且款式各具特色。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规模化生产后,收音机外壳才有了统一的金属匣式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间收藏馆还包含着桐乡制造的元素。里面陈列的一台凤鸣牌收音机,就是由桐乡电子仪器厂生产的。张国兴说,之所以打造这间收藏馆,除了留下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现在的孩子们展示中国制造的艰辛历程,从小培育他们的创新理念。
原标题:浙江桐乡洲泉:村庄建起收音机收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