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天籁之音”,这是世人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海菜腔的称赞。近年来,石屏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通过培养传承队伍、建设传承场馆,强化宣传引导,让很多年轻人爱上了这门独特的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走进石屏古城,远远就听到嘹亮高亢的海菜腔。传习馆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宝云正在给学生上课,边讲解海菜腔的要领,边进行烟盒舞动作示范。
后宝云介绍:“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海菜腔,心里对海菜腔就有一种好感,很好听,很有韵味。”
海菜腔,是石屏彝族青年男女聚会时所唱的情歌,主要由“拘腔”“正曲子”和“白话”三个部分组成。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而且要求演唱者根据所见所闻即兴填词,难度比较大。
从1990年起,后宝云就先后在昆明和石屏县的各中小学从事海菜腔和烟盒舞传承工作。他说:“虽然我有79岁了,但还是要认认真真教学生,把彝族三道红(支系)的经典文化传承下去,才对得起国家给予的国家级传承人称号,才对得起自己的民族。”
多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传承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家里、路边,而是有了专门的教室和教授场所,经费和补助也逐年提高,文化传承不再是空谈。
目前,石屏县共有传承保护项目72个,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习点22处,有后宝云、施万恒等国家、省、州、县四级传承人162人,海菜腔、烟盒舞、女子舞龙这些传统节目在省、州、石屏县大受欢迎,走进了国家大型活动,走进了央视,走出了国门。
原标题:云南石屏海菜腔:唱响彝族“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