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钱凤池:匠心传承绒花绒鸟制作技艺

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惟妙惟肖的绒花绒鸟作品,红顶彩翅的“小鸟”,独具中国风的“绒花”发簪,一件件作品古色古香,清雅出尘。

钱凤池15岁随父学艺,如今已经73岁,是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一个人,一张桌,一缕丝,沉淀时光,雕刻了58年的岁月。2018年,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制作起源于隋唐时期,距今已经1000多年。绒花,又被称为“宫花”,一开始只为宫廷服务,是象征富贵的“奢侈品”。到清朝时期,戴花成为一种时尚,绒花开始流入民间。“我们看电视剧,清朝时期的婚庆嫁娶,以及梨园唱戏,都会戴绒花帽,说明绒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了。”钱凤池说。久而久之,绒花就成了民间的喜庆饰品,并逐渐从绒花拓展到绒鸟,以及花鸟组合风景等。

清朝嘉庆年间,钱凤池的曾祖父钱为臣从浙江钱塘迁移到淮安河下古镇,因为祖传绒花手艺,钱为臣就开了一家花铺,起名“钱德源号”,这也是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的由来。毛绒绒的外表,鲜艳夺目的色彩是绒花绒鸟最突出的特点,但它的制作工艺却是极为繁杂的,尤其是绒鸟的制作,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经过煮丝、着色、批绒、拴拍、剪撮、组装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都是细活儿。“做绒鸟的程序多,所以难度也大,就比如煮丝,煮的时间短了蚕丝会硬,长了又没有弹性,时间火候都是许多年积攒下来的。”钱凤池说。

据介绍,绒花绒鸟制作没有数年功夫是学不深的,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如今,钱凤池老人一方面动员自己的两个孩子跟着学习,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房子前厅改造成了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展示绒花绒鸟作品,同时吸引学徒上门学习。老人家没有门户之见,已经收了两个外地徒弟,都是慕名前来的。钱凤池说,年纪大了,不求名利,只是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老祖宗的手艺能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原标题:江苏淮安钱凤池:匠心传承绒花绒鸟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