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同朝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咣咣咣、嚓嚓嚓,哒哒……在锣鼓、二股弦、月琴等打击乐器和弦乐婉转的伴奏声中,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同朝皮影演出开始了。演奏皮影戏的是段家班皮影社,戏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分别担任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忙得不亦乐乎。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戏班子成员分工明确,一台精彩的皮影戏开幕了。

伴随着宛转悠扬的碗碗腔,在场的观众欣赏了《刀劈寒天化》《借水》等片段。而最精彩的还是“卖货郎”,皮影竟然还会抽烟吐烟圈,真是新奇至极,台下的年轻人看新鲜,老年人品味道,让看者忍俊不禁,用农村老人说的话就叫“滋润”。

大荔同朝皮影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盛行于唐,相传从皇家传出,大荔同朝皮影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独特完整的艺术风格。同朝皮影因发源于古时同州府(即今日大荔县)与当时的朝邑县,而称为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戏包括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等工艺流程,手工精细,线条流畅。文人雅士清秀文静,武生将军英武雄悍,服饰舞台图案丰富多彩。它细腻的表演、婉转的碗碗腔唱段深受当地群众和艺人们的喜爱。

代表剧目有:《蝴蝶媒》《火焰驹》《金碗钗》《唐王征西》《劈山救母》《刘秀走南阳》等。现在的沙底村就是当年同朝皮影戏的主要演出所在地。段家班皮影社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如今,段家班皮影社以段满翁为班首,他是陕西关中东府皮影的领军人物,从演出到工艺雕刻传承了大荔同朝皮影的真谛,为大荔同朝皮影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段家班皮影社班首段满翁,2009年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每年,段家班皮影社几乎演遍了全县,哪儿有个节日庆祝,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叫皮影演出,关键是方便,好看,设备行头简单,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花钱不多图个高兴。2019年,段家班皮影社还被重庆、河南驻马店、韩城党家村等地邀请演出,这就是大荔同朝皮影的魅力所在。



原标题:陕西大荔:同朝皮影戏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