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饼,是大家熟知的传统节日食俗。不过,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那口香喷喷的满锅饼,才是属于当地人心中独有的“中秋味道”。
“张八月”与“满锅饼”
满锅饼模样小巧,外观呈四角菱形,色泽金黄诱人,馅料虽不如月饼丰富,但吃起来口感酥松香甜,别具风味。
每年农历七月半到中秋八月半这段时间,走在孟河镇大街小巷,时不时能闻到满锅饼的香甜味道。一般香味从谁家飘出来,就代表这家人的女儿女婿快来“张八月”了。
“张八月”的“张”,有张望、看望、探望的意思。所谓“张八月”,是农历八月半前,女儿女婿带着月饼、肉、鱼、鸡鸭等礼物,探望丈人丈母娘的意思。而满锅饼,则是丈母娘亲手给女婿制作的回礼。一来一回,体现了晚辈孝敬长辈,长辈关爱晚辈,礼尚往来的中华传统美德。
颂扬“为官亲民,为富仁义”
关于满锅饼,当地还流传着一段民间故事。相传唐代有一年江南逢大旱,孟河干涸。时任常州府刺史孟简得知灾情,紧急派工人疏浚孟河。中秋节前,孟简到工地巡视,见工人大多思乡情切,便特许中秋节放假一天,还命当地糕点作坊赶制月饼犒劳工人。可时间紧、任务重,作坊老板们忙不过来。
此时,孟河万绥有位乐善好施的顾姓员外得知情况,也想法救急。顾员外有4个女婿,正好在孟河不同方位参与疏浚。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四角形饼,工艺相对简单,还能代表“四方平安”。经过日夜赶工,数千块饼做好后,立刻被送到工地。工人们人手一份饼,对此感激万分。
乡绅们知道后,特取二位姓氏称其“孟顾饼”。从此,“孟顾饼”的美名就在孟河民间广为流传,以颂扬“为官亲民,为富仁义”。
元朝后期,民间制作“孟顾饼”时,把干面粉加糖、豆油、少量水一起拌,待面团和好后,再把饼摊在铁锅上烘煎,最后切成四角菱形,后改称为“满锅饼”。这种当地特色点心也渐渐成为女儿女婿“张八月”时,丈母娘送给女婿的回礼。
一口乡愁,三分用料七分用心
做满锅饼并不复杂,但做好也不容易。除了用料讲究外,糖、水、面粉比例,揉搓面团到什么程度,甚至最后切块尺寸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影响口感和味道。巢兰英今年61岁,从事传统手工中式糕点制作30多年,她做的满锅饼甜而不腻,酥而不干,深受当地人喜爱。
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月,巢阿姨便开始制作满锅饼,每种原材料她都要自己去挑,只选质量好的。用她的话说,这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老配方、老手艺,也是三分用料七分用心的结果。
巢阿姨花了30年时间进行改良,让这道传统点心变得少油少糖、口味丰富。巢阿姨说:“满锅饼一般是甜口实心的,后来我在传统基础上尝试做芝麻口味和咸口味,反响很不错。有些孟河人住到城里,还经常托亲戚从我这买,说是家乡的味道,每年都少不了。他们吃得幸福,我才觉得这么多年坚持老手艺有了意义。”
原标题:江苏常州新北区香酥满锅饼:乡愁里的“中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