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三个字唱的时候可以稍微拖长一些,声调有个拐点。”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毛河院子内,64岁的周爱平与搭档正在讨论竹琴表演。
自2006年接触竹琴以来,周爱平深深喜爱上了这门技艺,每日都抱着竹琴不放。“竹琴表演乐趣多,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村里中老年人空闲时间就来学竹琴,我们也会到学校教孩子们学。”周爱平说。
据了解,竹琴道具是由一根竹筒和两块竹片组成,表演时艺人斜抱竹琴,右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拍击竹琴下端,敲出明快的节奏,左手则持简板,在碰击中发出悦耳的声音,再配上高亢的唱腔。“竹琴表演很不简单,打、说、唱是竹琴常见形式。”周爱平说。竹琴在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竹琴演奏者在青神、丹棱以及彭祖山等地表演时,观看人数有时达千人。
现在,年轻人愿学竹琴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坚持每天练竹琴,希望能够感染下一代,让他们重拾竹琴,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周爱平感慨道。
“传统文化不能丢,需要保护、传承下去。我们将把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将竹琴文化送进校园、社区和广大群众中去。”彭山区谢家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将在石山学堂打造非遗文创孵化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原标题:四川眉山彭山区:传承非遗文化 留住乡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