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岱寅:用水滴石穿的科研韧劲实现师者梦想

他长期从事机载雷达探测领域研究工作,坚持围绕国防科研实践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为多型军用机载雷达设计了可靠实用、高精度、高效率的实时信号处理方案和算法,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十多个国防重点型号并荣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多年来坚持一丝不苟地教好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和江苏赛区特等奖,他就是朱岱寅。

从1996年开始,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朱岱寅参与了由中航工业主持的我国第一部全数字化成像处理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研制任务。合成孔径雷达具备高分辨率对地成像能力,相比于光学图像,雷达图像不受光照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军事侦察和民用遥感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参与该雷达技术攻关的过程中,他曾远赴德国宇航院高频技术研究所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德国同行对待科学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朱岱寅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过4年的刻苦攻关,该系统于2000年底在西安阎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成功完成了雷达样机试飞,朱岱寅作为课题组的一员,在地面处理得到该系统获得的首批高分辨率雷达图像,并于2002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

合成孔径雷达问世已超过半个世纪,它是依靠载机的飞行在空中等效出一个巨大口径的天线。这种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飞行平台上无法安装大口径天线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探测的矛盾,但也在信号处理方面提出诸多复杂问题。从毕业留校至今,二十余载春秋寒暑,朱岱寅和他的团队长期坚持不懈,一直在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机载雷达成像方法。

朱岱寅一直坚守阵地,不断精益求精,力争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做到极致,为了拿出精密稳定可靠的雷达成像技术服务于国防事业,对雷达成像方法的验证和改进一直持续从未间断,先后获得国防科技奖励11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多年的认真潜心研究,朱岱寅团队于2018年再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朱岱寅和他的团队始终秉承学校的航空特色来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基于雷达成像团队长期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绩以及在国内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整合相关优势力量申报“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朱岱寅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成像研究方向带头人,在“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以及后来的评估过程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朱岱寅还坚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他承担了本科生课程《雷达成像技术》,以及研究生学位课《噪声中的信号检测》。十多年来坚持一丝不苟地教好这些课程,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把这些课程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和不断加深对雷达系统理解的重要途径。2017年他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和江苏赛区特等奖,并于2019年获得研究生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多年来,团队不断为国家输送人才,所培养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战机雷达的型号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