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库伦旗:打好“绿色牌” 走稳生态路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今年63岁的勿日图白乙拉是库伦旗茫汗苏木海斯嘎查的老书记,说起当年治沙绿化的事情,他感慨万千。20多年前,他和村民一起,扛起铁锹种草、植树,一点点让“绿色”扎根在海斯嘎查的土地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海斯嘎查的村民们靠双手把万亩沙丘变成一望无际的“绿海”。

勿日图白乙拉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里沙化严重,一刮风,家里的碗筷上都是土,1998年我们开始治沙,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全是树,老百姓免受沙尘天气的困扰,空气新鲜了,生态环境好了,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目前,海斯万亩生态林项目区以柠条、黄柳为主的灌木面积达5000亩,杨柳为主的乔木林达3000亩,沙蒿为主的天然草面积达2000亩。林草生长繁茂,流沙全部固定,新一代的海斯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这片“绿海”。

记者走进库伦旗水泉乡上库力图村,这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梯田,当地的村民管它叫“坝梗子”,这是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村民增收的“利器”。

这几天,地里的活忙得差不多了,村民陈风德又忙着找邻居帮忙,一起加固自家农田前面的梯田。陈风德说:“没加固之前没办法种,铲、耘、蹚都特别困难,修完后,铲、耘、蹚机械作业都不成问题,我家五口人每年大概收入5万元。”

上库力图村共有6800余亩耕地,过去生态环境脆弱,山洪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干旱少雨,往往有种无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村民想致富却没门路。自1983年起,上库力图村村民开始了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梯田,大家从最开始的手拎铁锹,到后来的机械化作业,上库力图村村民从未停止过流域综合治理的步伐。梯田蓄水保墒,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农作物长势良好,粮食收成明显提高,为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以前玉米年亩产量500斤左右,通过流域治理,现在已经增产到1000斤了。目前,上库力图村的流域治理总亩数为2300亩左右。”上库力图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库伦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3.7万亩,飞播造林95万亩,封山沙育林128.2万亩,累计综合治沙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万亩。



原标题:内蒙古库伦旗:打好“绿色牌” 走稳生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