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基于离子液体介质的资源/能源高效转化的可持续过程研究,建立了离子液体催化降解PET的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今年1月,我很荣幸地成为一名“过程”人,加入到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研究部工作。转眼间,时过半载,希望能向大家讲述我身边党员工作者的故事。写谁呢?一个温婉淑慧又坚韧不拔的影像逐渐在脑海清晰起来。是的,温婉淑慧,这是千万中国女性的特质;坚韧不拔,这是万千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质。
吕兴梅,作为离子液体与绿色工程党支部书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心中,为学生、同事在学习及生活中产生的困惑答疑解难;她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长期奋斗在绿色化工技术领域,兢兢业业、奋发进取,尽力破解我国生态建设难题。吕老师的一点一滴,代表了众多女科学家温柔又坚韧的巾帼形象。
与吕老师交谈时,你会发现,她总是柔声慢语、恬然宁静,令人如沐春风、如临秋水。作为刚参加工作、初来乍到的年轻一辈,我时常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支撑我们在科研这条大道上一往无前、行者无疆?一次与吕老师聊天,她的一句“我喜欢科研”令我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潜精研思的“初心”所在吗?因为心向往之,所以奋力拼搏;因为满怀信仰,所以执着梦想!而这正是吕老师对待科研的态度。
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白色污染”已成为谱写“中国制造绿色化、创造美丽新中国”美好乐章中首先需要剔除的不和谐音符。PET,也就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和生活用品,但同时也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伴随PET产业的迅猛发展,废旧塑料数量剧增,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生态问题。只有对其加以循环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自2005年至今,吕老师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历经百余种催化剂的开发—筛选—优化以及分离工艺的开发等基础研究,2011年以国家“863”项目获批为契机,正式进入工程技术开发阶段,并通过模式装置—间歇装置—100L扩式装置的建立逐级放大;2015年,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离子液体催化降解PET千吨级示范装置并调试运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降解新技术,实现了物理法所不能企及的“瓶到瓶”的永久闭合循环,延长了资源的利用周期,为我国聚酯及泡沫塑料的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借鉴及坚实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最终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超额完成项目指标,并荣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同时获得循环经济与生态学会的高度认可。吕老师也被该学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并于2016年获得“东营黄河三角洲学者”称号。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吕老师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于是一刻也不敢松懈。“有一种担当,叫最后一个下班。”她坚持正人必先正己。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她经常连夜工作。吕老师对项目尽职尽责的态度深深激励着每一位组员。项目实施过程中恰逢寒冬,生产现场环境恶劣。为保证试验不出一分差错,她带领团队日夜坚守,建设与指导千吨级装置的实施。就这样不分昼夜、攻坚克难,装置最终实现稳定运行,降解率达100%。更令人振奋的是,降解之后的单体回收率达93%以上。单体作为平台化合物,不仅可以再次聚合成再生PET,实现了普通物理法不可能的纺长丝,还可以制备聚氨酯胶黏剂等高值化学品进行利用,基本实现了PET资源的永续回收。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再奋蹄。”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手握技术优势,吕老师继续思考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相信在“十四五”期间,离子液体催化降解废旧PET技术将充分发挥产—学—研模式的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在不久的将来,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逐步建立起万吨级降解工业装置,推动我国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高值化利用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讨论确定征文题目的时候,是吕老师提议定为“平凡的党员”。她说,在我们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很多这样默默工作的人。正是我们身边这些平凡的人,默默地做着不平凡的事,我们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建设得如此美好。(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