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方案”

自然资源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将赋能生态产品生产、增值和价值实现,为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多维解决方案。

空间赋能,保障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空间需求。自然生态空间的类型和状况,决定了生态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结构。足够的自然生态空间,是确保生态产品持续供给的基本前提。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合理构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将为生态产品生产提供必需的空间条件。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根据各类生态产品特点,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通过细化完善有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配套政策。如加大空间规模和用地指标支持、调整国土空间布局等,保障生态产品开发经营和生态产业发展所需的合理空间,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产权赋能,保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的合法权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设置决定了生态产品的权利归属。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及其交易,均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明晰为基础,通过产权激励实现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保护利用。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应全面落实相关改革要求,健全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权利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创新各种权利实现方式和路径,为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在依法依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各类使用权或经营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能,并通过搭建自然资源资产运营平台等方式,促进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集中流转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价值转化效率。这方面,福建南平生态银行是很好的探索。

管制赋能,创造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用途管制是创造生态产品市场需求的有效手段。清新空气等公共性生态产品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特征,难以单独确定其产权归属和生产消费关系,无法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完善用途管制制度,依托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空间创造生态产品交易需求(如生态资源指标等),可有效引导和激励各类主体参与生态产品的生产并开展交易,助力市场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践中,重庆探索森林覆盖率横向交易补偿制度等属于典型做法。

修复赋能,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生态修复是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和增值的高效途径,主要利用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实施国土绿化、土地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修复等,修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固碳、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周边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推动后续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洼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和资产增值溢价。如,山东威海为华夏城矿坑的生态修复和后续产业发展确定同一实施主体,打通了一体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配置赋能,激发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的动力活力。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抓手。相对于巨大的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投入,多数生态产品效益偏低,且较难获得稳定、长期回报,这阻碍了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的积极性。优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包括在土地等资产配置中附带生态条件、赋予修复主体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实行特许经营等,显化附着在自然资源资产中的生态产品价值,让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能看到预期收益和实现路径,可提高其参与动力,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原标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自然资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