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禊赋

谓今日兮令辰[1],翔芳皋兮兰津[2]。羌有事兮江干[3],畴凭兹兮不欢[4]

思芳春兮迢遥[5],谁与娱兮今朝[6]?意不属兮情不生[7],余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8]。阒山中兮无人[9],蹇谁将兮望春[10]


注释:

[1]今日:三月三祓禊日。令辰:吉利、美好的日子。 [2]翔:行,游。芳皋:花草芳美的水边。兰津:生有兰花的水滨。 [3]羌:发语词。事:指祓禊之事。江干:江边,祓禊需在临水处举行。 [4]畴:通“谁”。凭兹:对着这件事,指祓禊之事。 [5]芳春:芬芳的春天,借指美好的时光、太平盛世。迢遥:遥远。 [6]与:同,犹言同我。今朝:今日,现在。 [7]意:思想。不属:不专注,不中意。情不生:不产生情趣。 [8]踌躇:心意不定,犹豫不前。倚:伴着,守着。萧清:冷落、凄清。 [9]阒(qù):寂静。 [10]蹇(jiǎn):发语词。将:与,共。望春:(与谁)观览春景(而有共同感慨)。


赏析:

这是一篇骚体抒情短赋,句式仿屈原《九歌》。从表层意象看,此赋写春日祓禊一事中自己的情思流程。三月三日这一天,按照我国传统习俗,人们都要临水祭祀,以除去不祥,求得一年清泰。这既是祭神又是歌舞娱乐和赏春。但在这篇赋中既没有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更没有歌舞的欢乐,而只是写作者在美好的节日里,在长满兰花的芬芳的水边高地上,孤独寂寞,“意不属,情不生”,心中充满哀愁,看不到半点春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据《船山公年谱》附录潘宗洛《船山传》载,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于衡阳僭号称帝,并请作者作劝进表。作者断然拒绝,逃入深山,写下这篇赋。《船山公行述》也有相同记载。可见,作者并非不盼望芳春的来临,并非不憧憬反清复明的胜利,只是因为吴三桂乃民族叛逆,根本不能对他寄托什么希望,他也不可能充当春天的使者。因而在“祓禊”这样的美好日子里,即使登上兰花芬芳的水边高地,仍然感到悲哀孤独。当然,赋的最后,作者还是深情地呼唤:“蹇谁将兮望春”?船山并未完全绝望,他仍在追求、探索。他期待与志同道合之人共赏春光。这才是《祓禊赋》的深层寄托。

这篇赋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它以芬芳而又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高洁、孤独、悲哀的作者自我形象,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而赋中隐喻手法的运用,甚得楚骚遗韵,大大增加了这篇抒情赋的含蕴。

(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