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棣: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我国是花卉资源大国和生产大国。菊花用途广、用量大,但长期以来我国菊花商业生产的品种多从国外进口,一直受制于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市场需求、产业需求是我们创新的原始驱动力。”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教授说。

陈发棣的导师李鸿渐教授从1944年开始就从事菊花品种搜集、保存等工作,为南农菊花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任何一个好的研究都要依托深厚的积累,创新是基于厚重基础上的开拓。”陈发棣说,李老师对菊花研究的挚爱和执着深深影响了他。他读研究生时,主要研究菊花的起源与演化,要去各地搜集野生资源,当时根据植物志,按图索骥,曾到险峻的黄山天都峰等地采集野生菊花种质资源。“现在我的学生也多次入藏采集野生菊花资源。截至目前,我们团队从25个省份共收集了18个属、110个种、316份野生资源。还收集保存了传统菊、切花菊、盆栽小菊、园林小菊、功能性菊花等不同类型菊花资源,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

育种的创新需顺应市场与产业需求。近年来,陈发棣团队一直坚持在产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通过理论突破,支撑技术创新,再服务于生产实践。陈发棣说,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研究菊花性状的遗传规律等,比如菊花的花型、花色是怎么遗传的,通过弄清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科学地选配亲本,“定向”地选育目标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要知道,选育一个菊花新品种至少要5至6年的时间,如何保障选育的品种能满足未来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对未来的市场具有前瞻的研判。我们团队菊花资源和育种技术优势明显,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陈发棣说,什么品种、花色最受市场欢迎,这其中涉及不仅仅是观赏性的问题,对于生产者而言,还要考虑生产特性的问题。所以,品种选育一定不能是“闭门造车”,必须是“抬头看路”,只有同时结合了企业和市场需求,才能既“叫好”又“叫座”。

位于南京江宁湖熟的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基地,目前保存种质资源5000余份,其中400多个品种是陈发棣团队自主选育的。“种质资源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种质资源,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无从谈起。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质资源的竞争。”陈发棣说,种质资源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对于推动菊花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等都是最关键的。“我们通过传统生理生化手段结合现代组学技术,实现了野生资源的高效鉴定与利用,许多野生资源已成功用于菊花品种的改良,及一些重要性状形成机制的解析。应该说这个菊花基因库是我国花卉资源的重要宝库,今后仍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用它们来育种,培育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成为了我们团队的目标。”陈发棣说,基础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和支撑应用研究,研究的宗旨在于拿到实实在在的可以服务于产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等。譬如在定点扶贫方面,南农大菊花育种团队把观赏菊花引入贵州麻江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了东西部联动做好扶贫协作的案例,这与中央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中的“创新”与“共享”的精神是高度吻合的。不仅在贵州麻江,在青海乌兰、湖北麻城、陕西商洛、江苏泗阳,通过品种和技术带动产业,菊花犹如动力“引擎”,为精准扶贫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记者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