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9时,在中国石油测井公司辽河分公司危险管理中心射孔枪装配车间,这座石油行业中的“兵工厂”依旧灯火通明,与四周那片夜色下静寂的稻田形成鲜明对比。女子装炮队的员工们刚刚结束了5口井的射孔枪装配任务。
队长谢小丽略有疲惫,弯着腰在水池边洗手。这双手平均每天缠绕80米引爆线、安装1000发射孔弹;这双手在操作台上“舞蹈”了5800个日夜,带领团队续写着“让危险品不再危险”的新篇章。
苦练技艺挑大梁
16年前,辽河分公司危险管理中心迁址到远离市区的郊外,急需重新组建一支射孔枪装配团队。可在那个年代,男员工都忙着闯市场、战一线,从哪里抽调人手?这可难坏了中心的领导。
“虽然射孔枪装配工作繁重,是个体力活,还很危险,可是女同志心细严谨,没准还能干得更好。”刚参加工作两年的谢小丽,拉着几个姐妹主动报了名。于是,国内测井行业第一支女子射孔枪装配队成立了。
射孔作业常被称作打开油气层的“临门一脚”,射孔枪就是射开目的层的一把“钥匙”,女子装炮队要做的,就是将这把“钥匙”配好——通过特定的工艺,把各种型号的射孔弹和引爆线固定在弹架上,组装成射孔枪。
要想在繁琐复杂的工序中把射孔枪质量提升到极致,需要练就“豆腐上绣花”般的本领。谢小丽利用工余时间研究图纸、苦练技艺,把装枪中遇到的问题一点点记录下来,逐个环节地分析,总结经验,尝试改进。
在上千次重复练习中,铁屑常常穿透手套,刺痛双手,手套磨坏了上百副。就连下班了,谢小丽脑子里装的还是联炮图,嘴里念叨、手上比划,一度成为家人朋友口中的“工作狂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谢小丽熟练掌握了40多个品种近200多个型号射孔枪和附件的装配技术,还练就了“蒙眼徒手识盘根”“快速分辨火工品型号”等绝技绝活。
自主管理保安全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谢小丽在班组安全管理上费尽心思。
射孔弹,只有拳头大小,里面却是货真价实的炸药,能穿透十几厘米厚的钢靶。只有将这一枚枚射孔弹严丝合缝地装入弹孔,才能确保射孔作业“稳、准、狠”。
厂房里随处可见的防静电装置、安全标识,时刻提醒员工所从事的是一项高危行业。每一次当班,谢小丽总是要比其他员工提前20分钟出勤,检查生产车间,无论是夏天烈日炎炎,还是冬天寒冷刺骨,她都严格按照作业流程“地毯式”检查,绝不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及时消除施工隐患。
谢小丽逐渐发现,设备设施保养维修制度“追”不上施工强度,设备高负荷运转需要更高频次地检查维护。
安全管理需要有效的制度。谢小丽经过反复思考,在黑板上写下“定期、定时、定人、定量”四个词,对设备设施提出了“四定”无漏洞检查法,动员大家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
“工作压力已经够大了,哪还有心情和精力余出时间做这些?”有员工提出反对意见。繁重的工作与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一时间成为了矛盾。谢小丽耐心与大家沟通,分析利弊,讲清好坏,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经过试运行,设备故障率降低了,潜移默化间,大家开始认识到“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
随后,在谢小丽的带领下,团队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查总结中,形成了“一刻钟全员检查制”,保证施工结束后“工完料净场地清”。班组趁热打铁,不断规范工具使用、装配操作标准,形成了“动作量化操作法”。在全员参与HSE管理的探索中,又形成了“轮值安全员制”,保证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谢小丽带领女子装炮队逐渐提炼形成的“两法两制”特色工作法,让“安全进行曲”不走一个音。
尝到安全自主管理带来的甜头,员工们还修订、细化了奖惩、培训、岗位巡回检查等制度,完善了TCP89枪、WCP89枪装配等标准化操作流程,构建了制度明确、职责分明、执行到位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了“我说我所做、我做我所写”的良性氛围。
此外,谢小丽还经常开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的民爆物品失控突击演练,上紧员工思想安全弦。员工辨风险、识风险、控风险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16年间,谢小丽带领团队累计装枪20万支,用弹680万发,装配的射孔枪枪身连接起来,长度相当于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质量无事故、装枪合格率100%,做到了“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精细持家提“双效”
在这个以女员工为主的团队里,“精细”是优势,“持家”是本能。从“炮老虎”口中抢效益和效率,需要员工找准关键环节,同时做到安全和质量“不打折”。
谢小丽带领员工转变观念,从装配射孔枪使用的工具入手,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让劳动强度做“减法”,提速提质做“加法”。
射孔枪弹架顶部预留的引爆线长度,直接影响射孔枪装配质量。员工们集思广益,将“尺子”垂直安装在“切割剪刀”上,把以前先量尺再切割的工序优化为“量切同步”,大幅提高了精度和效率。
“金点子”变成“金豆子”。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谢小丽带领团队想出了“双销定位”的“小点子”,接头组装效率提高了近50%。汇聚团队智慧的盘根安装工具、高孔密压脚工具等9项革新成果,和不断积累完善的20余项作业经验,为高质量枪身装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谢小丽还将女子装炮队建成了一个“低耗单元”:杜绝野蛮施工,避免人为损坏材料,对装配车间内的流水线、行吊等设备设施实现“以养代修”,并推行由员工自主维修和保养的管理途径。
这些年,女子装炮队通过技术革新和修旧利废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为了保持团队的创新热情、提高实践能力,谢小丽建立安全管理、工艺技术、设备工具等兴趣小组,采取“个个做讲师,人人上讲堂”模式,带动员工自己编教案、自己写课件、自己当老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业务技能,筑牢提质增效的根基。
苦中有乐共成长
施工中的“叮叮当当”淹没了孩子的诉说,厂房里隐约钢铁的味道掩盖了家中饭菜的香。
因为工作时间不确定,从儿子上小学起,谢小丽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儿子做好两顿饭。有一次,下班前临时接到紧急任务,又赶上爱人出差,将近凌晨才匆匆赶回家的谢小丽看到餐桌上摆着儿子做的半盘黑乎乎的菜、一碗米饭,望着熟睡的孩子,这位“女汉子”的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
谢小丽就像雁群里领飞的头雁,默默影响着周围的员工们。年复一年,大家一直在学习她对待危险品工作的那份尽心、关心和细心。
2015年夏天,外部市场生产任务告急,当谢小丽担心没人愿意随她奔赴现场时,4名员工主动请缨。由于当地条件简陋,5人蹲在地上装了3000发射孔弹,干了整整8个小时。施工结束后,工服已被汗水浸湿,大家体力都严重透支,互相搀扶着,几次都没站起身来。这股子“铿锵玫瑰”的干劲儿感染了项目上的男员工,他们主动接过5套工服,帮忙清洗。
队里的员工们越来越将精力放在射孔枪装配上,谢小丽却回过头来关注员工的情绪变化。
“带着情绪上岗就是潜在的安全隐患。”谢小丽细心了解员工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姐妹过生日时送上蛋糕、利用工余时间在院里开辟小菜园、组织开展读书会,这些温馨的小事,让这个“火药味”十足的团队变得温馨热闹。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所有员工都达到了“精一岗、会三岗、通多岗”的标准,4名员工被聘为高级技师,10名员工被聘为技师。团队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小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铁人先锋号”、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等50余项荣誉。她本人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