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管委会隆源村格外热闹。原来,有个科技特派员项目要给村集体分红。
由宁夏绿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砂土质辣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银川市重点科技创新专项。根据约定,企业自2020年起每年为村集体分红8万元,连续实施3年,用来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能力。
要精准扶贫,更要可持续发展。这种“科技创新项目+龙头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科技扶贫模式,是银川市科技局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为贯彻落实脱贫攻坚计划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项目作用大
分红大会现场,宁夏绿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魏新民感慨良多。
公司虽然成立不到两年,种植已经从单品线椒扩大到香瓜、芹菜等多个品种,方式从单一种植发展到集种植、冷链、加工一体化,销售市场从上海和广州又拓展到成都、重庆等11个城市,并创建了叫得响的优质蔬菜品牌。
该公司迅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5年来,银川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及脱贫富民项目88个,安排扶贫资金3020万元,带动项目总投资28000余万元,覆盖全市39个贫困村。
企业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反哺社会。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带动脱贫富民作用,银川市科技局从银川全市892名科技特派员中遴选出50名优秀者为科技扶贫特派员,并创新扶贫模式。
企业在贫困村实施银川市科技创新项目,与银川市科技局和项目所在村的村委会签订科技扶贫协议:由企业将部分项目资金“让渡”给村集体,村集体用这笔资金入股成为企业股东,参与项目实施。按协议约定,企业连续给予村集体分红。
按照这一模式,银川市科技局已在金凤区良田镇园林村、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五村等多地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7个,安排科技扶贫资金315万元,为5个村集体分红105万元,直接为建档立卡户分红12.6万元。
隆源村的产业复兴路
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抓手。这一点,贺兰县南梁台子农牧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立坤体会很深。
隆源村是农垦集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海原县、泾源县、隆德县部分乡镇的移民贫困村,2018年移交贺兰县。彼时,村集体经济为零。
穷则思变,变亦有道。2019年,隆源村开启了产业复兴之路。
借着科技部门扶贫新模式的“东风”,宁夏绿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迅速发展,很快就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
一年多后,隆源村蔬菜种植和梅花鹿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通过产业带动实现了三大转变。
最突出的是村集体经济。依托产业的投资收益,2020年,隆源村村集体经济已到账43.26万元,预计年底突破50万元。
与此同时,企业流转2375亩土地,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他们不仅能当产业工人,家门口务工按劳获酬,还能获得产业分红,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7060元增加到10773元。
而扶贫方式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改变了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隆源村能有今天,说明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是成功的,解决了贫困村缺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问题。”马立坤表示。
银川科技扶贫有抓手
模式创新,全面布局。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银川牢牢抓住了科技特派员这个“牛鼻子”。
“2016年以来,我们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紧紧以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为抓手,通过项目支持、政策倾斜等进行引导,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设施绿色丰产技术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银川市科技局副局长胡燕说。
数字显示,全市科技项目辐射区域的农民平均收入高出其他地区15%左右,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在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组织实施的“肉牛高效养殖与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攻克了繁殖母牛分阶段饲养技术、繁殖母牛低成本全混合日粮饲喂等技术,犊牛成活率由常规养殖的60%提高到85%以上,肉牛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该村流转土地600亩生产饲草,企业每年按每亩650元支付村民费用,50户建档立卡户的户均增收6500多元。
据介绍,银川市科技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组在脱贫攻坚中的“头羊”作用。
接下来,银川将重点围绕贫困村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覆盖率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较弱等短板开展工作。
“促进产业振兴,科技引领发展,我们期待科特派能有更大施展空间。”胡燕说。(王迎霞 通讯员康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