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草去咯!自从镇里的科技特派员下来指导我们种植牧草后,现在牧草多得很,养牛场200多头牛不愁吃咯!”8月2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王道村祥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上班的贫困户王先姣开心地说道。
文市镇农业推广站派出的科技特派员文丰宽,不仅教村民种植牧草、进行玉米发酵、完善牛棚水电设施,还带来了肉牛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养殖技术。在灌阳县,有这样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三伏天背灼烈日进村,三九天脚踩淤泥下田,穿梭在村村寨寨,耐心细致地为农户传授种养技术,指导贫困农民发展产业,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助推手和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技术人员来了,农民腰包鼓了
王道村地处广西灌阳县文市镇北部,属于石漠化地区,村内山多田少,干旱缺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定深度贫困村。
2017年,致富能人王神祥、王神顺两兄弟拿出近100万元,购进了96头西门塔尔、夏洛莱牛,种牧草、建料池、搭牛棚,一条养牛致富的路子正悄然改变着这座“石头缝”里的小村庄。
目前,养殖基地共出栏140余头,收入近300万元,吸纳了本镇的王道村、清塘村、吉头村、大湾村等村集体经济共200万元投资入股。每年能为4个村增加集体收入16万元,并带动周边173名贫困户发展产业,小产业托起了脱贫致富大格局,昔日贫瘠的小山村于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在前几年,这样的情形是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我们养殖土牛,经济效益较低,从吉林、辽宁引进了新品种的牛后,由于缺乏过硬的养殖技术,牧草种植也总是不得要领,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还是不行啊!”祥顺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神祥说,“现在好了,有文丰宽老师的指导,我们养牛更得心应手了!牛的习性、饲料配方等等,文老师都会讲得很清楚,我们打心底里感激他啊。”
有了科技支撑,如今的养殖基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文市镇,像文丰宽这样深入基层,为村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指导的科技特派员不在少数。
“现在是蜜柚膨果期,在保证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我们要多施高钾肥。钾元素的含量决定了叶片合成的有机养分向果实运输是否通畅,进而影响到果实膨大和甜度。”在集全村200亩红心蜜柚果园里,科特派文衍荣正在指导种养大户唐爱东如何管护果树。
“通过科技下乡,农民腰包鼓了起来,我们的工作也越做越起劲!”文衍荣说。
科技指导有“良方”,脱贫攻坚有实效
烈日当空,农户们戴着草帽埋头干活,搭架引蔓、施肥排水……文市镇月岭村的豆角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
这是灌阳县创峻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一个项目,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病虫害双重影响,第一季60万斤的豆角售出收入仅70万元,勉强保住了成本价。接下来种植的第二季近100亩的豆角能否卖个好价钱,前来打工的26户贫困户能否有个好收入,成了合作社负责人蒋喜军心头的一件大事。
科特派文衍荣在产业科技服务团微信群中看到消息后,当天下午便赶到豆角种植基地查看生产情况,就防治当前蓟马虫害、进行肥水管理、扩展产业链等问题与蒋喜军和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分析,研究解决对策。
“无论病虫害多严重,我们都得注意科学施肥打虫,一定要保证农产品绿色环保,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文衍荣说。随后,蒋喜军按照科技特派员开出的“良方”组织农户对豆角进行科学管护。
当前,豆角长势喜人,买的人安心,卖的人开心,科技特派员实实在在的服务助推了豆角“后浪”奔涌向前。
灌阳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广西区定的贫困县,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柑橘、李子、梨子、桃子、柚子等,养殖主要有猪、牛、羊、鸡等。农民收入除外出务工外,种养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了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有效增加农民产业收入,灌阳县按照“派一人、抓一村、兴一业、富一方”的目标,从自治区、市、县农业部门聘请专家、从乡镇农业畜牧部门选优配强47名科技特派员前往全县67个贫困村(其中18个深度贫困村),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和普通种养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仅在今年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78期,培训农民近3万人次。
目前,灌阳县优质稻、杉、牛、李、猪、柑橘、鸡“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6%,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9个。全县共脱贫9749户37217人,贫困发生率从由2015年的15.83%降至0.78%,2019年,灌阳县顺利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科技日报记者刘昊 通讯员王游明 周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