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结合村落资源提炼出了“非遗洪江、艺术洪江、匠人洪江、生态洪江”的发展定位。围绕废旧房、闲置地、贫困户做文章,实现了“废旧房”变“文创房”、“闲置地”变“生财地”、“贫困户”变“示范户”、“空心村”变“网红村”。洪江村以乡土文化为灵魂,以乡村田园为图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艺术扶贫为抓手,以旅游富民为目标,以村民闲置老房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探索出了一条艺术扶贫新路径。
挑战与问题
洪江村共有9个自然寨,2014年洪江村在册精准贫困户168户651人,贫困发生率29%,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洪江村基础建设薄弱,村庄环境脏乱,村庄道路狭窄,村里资金短缺,无法改善基础条件。洪江村地貌以山地、高山为主,耕地面积少,全村耕地面积仅有924亩,农业机械化产业化难度大,大部分山地荒坡不适宜种植果林经济树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务工为主。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内剩下老弱病残留守,缺乏活力和创新,是真正的“空心村”。留守老人大多思想观念老旧,难以接受新思想观念,拒绝学习新思想和新事物。
措施
洪江村围绕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村落资源提炼出了“非遗洪江、艺术洪江、匠人洪江、生态洪江”的发展定位思路。
1.“废旧房”变“文创房”。利用村落闲置、干栏式建筑,结合民宿、集体建设用地试点等政策,邀请美国、西班牙、瑞士和中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洪江,对复建老房进行艺术工作坊兼居室改造,全面激活闲置破败老房。截至2021年6月,已收储老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81宗,宅基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入驻洪江的艺术家有88人,其中以认养30年方式入驻的有11位,以有偿使用方式入驻的有77位。改造修复老房48栋,使艺术和乡村在洪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2.“闲置地”变“生财地”。充分利用黔南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政策,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截至2021年6月,村委会已收储废旧房屋和宅基地103宗,引进哈尔滨显著医生集团,与洪江村集体经济富洪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洪江康养基地,激活洪江自然资源。
3.“贫困户”变“示范户”。按照“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推进模式,聚焦贫困户,坚持在推动产业兴旺过程中推进“志智”双扶,把贫困户培育成脱贫示范户。引进企业发展蔬菜、金线莲、大蒜、蚕桑等产业850亩,全村187户群众在土地流转中受益。组建房屋修复队7支80人,其中贫困户48人,每天每人200元务工费,月人均收入逾3000元。艺术家工作室提供房屋保洁、安保等就业岗位逾70个。
4.“空心村”变“网红村”。着力推进文艺扶贫试点建设,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乡土文化资源。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齐聚洪江进行艺术创作,村中先后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之2020洪江论坛暨洪江当代艺术邀请展”“写生中国走进洪江”“国际动漫走进洪江艺术展”等大型艺术活动,中央、贵州省及黔南州媒体平台已报道100余次,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到访,实现了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
成效
洪江村的探索与坚持,有力推进了农村文旅产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洪江村年接待游客7万人次,旅游年收入 300万元,旅游带动村民就业173人,基本建成15个艺术家工作室、46家民宿客栈,2020年已实现全村脱贫。艺术家进驻后,与原住民共同生活,逐步加强互动、彼此滋养,重塑传统村落的人文价值观和产业链,让洪江村传统村落遗存的艺术活化起来。随着艺术家的入驻及结合当地土布文化的布艺培训班的开设,洪江的旅游产品由单一的山水风景,转向以多元的文化支撑为主,现今群落式的洪江布依族干栏式建筑风貌,如艺术交流中心、土语南居艺术活动广场、雁西书院文艺交流中心、小梅摄影写生馆、国泰当代美术馆等,已成为洪江的一道风景线。
经验与启示
洪江村的初步成功实践证明:保护乡村农耕文化独特性、保住乡村文化根脉、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对振兴乡村至关重要。
1.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吸引艺术家的核心要素。洪江村展现出的贵州农耕文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滋养出具有贵州特色的耕读文化和山地文化、乡土文化,其所体现的多样性、包容性、审美性特点,与艺术家希望实现艺术创作的愿望十分契合,使艺术家在心灵和情怀上找到了归属感。
2.促进乡村振兴要保住乡村文化根脉。洪江村的探索证明,乡村原始风貌和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蕴藏着发展的优势和资源。这启示我们:一是在村庄规划上,要更加注重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风物遗存,让农村更具人文情怀,为保护、传承、弘扬村庄文化留下足够空间。二是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大拆大建,充分挖掘整理好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遗技艺,加以合理改造,既保留历史痕迹,又融入现代便利和审美因素,实现活态化传承和发展。
3.促进乡村振兴要提高农民文化自信。洪江村民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和艺术家之间的融洽生活,其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观。这启示我们:一是要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展示本村的村落遗存,让村民从文化艺术价值的角度去感知村庄的存在感。二是要发挥好群众主体作用,发动村民参与村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参与中获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要讲好乡村发展故事,营造浓郁乡愁,让村民看到村庄的发展前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建设美丽乡村。
4.促进乡村振兴,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洪江村抓住有利契机,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盘活自身资源,取得了初步成果。这启示我们:一是要在盘活利用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上下功夫,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退出和“三权分置”,实现资源再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在农业产业革命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样化发展助推农民增收。三是要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探索将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发展。
下一步计划
洪江村将在未来工作的开展中探索三种模式,创建三个示范:一是探索艺术家与扶贫相结合模式,创建艺术扶贫示范;二是探索当代艺术与乡村文化相碰撞模式,创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三是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创建文旅融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