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农业产业园里,270余名农民工正在田间劳动,展现出了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这270余名农民工都来自附近的乡镇,其中有220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员工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卡德尔兴奋地说:“多亏了他,我以前在家务农靠两亩地维持生计,现在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早就脱贫了。”
阿不都热合曼口中的“他”,就是前不久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訾桂信。
履行初心使命
56岁的訾桂信,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把当地农牧民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帮助农牧民兄弟脱贫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荣誉,訾桂信谦虚地表示,作为一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见证者,他将一如既往地以更强的责任感,继续履行初心使命,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当地农民通过自身劳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还会积极探索巩固扶贫成果的新模式、新路子,实现永久脱贫的模式,让农牧民彻底摆脱贫困,为新疆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一切。
说一千 道一万
不如做出样子来让群众看
2004年,訾桂信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只身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来到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
作为政府聘请的农业技术总顾问和科技特派员,帮助当地发展好设施农业,培养一批本土技术人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了他的最大目标。
当訾桂信满怀信心深入各乡镇进行科技培训时,当地农牧民对设施农业和外来新鲜事物不理解以及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接踵而来,让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体会到: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是制约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关键。
怎么才能让农牧民学会种植技术呢?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来让群众看。”訾桂信把皮山县科技示范园和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引进了大量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推广,避免了农牧民盲目引种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为了让农牧民学到新技术并掌握应用,訾桂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牧民。16年来,他依托实训基地共举办各类科普讲座238场次,培训人员近5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130余名。
他还组建了一支以少数民族技术骨干为主的农业科技服务队,出资购买了一辆技术服务车,专门用于下乡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宣传服务。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他主动和当地20个特困户结为帮扶对子,吸纳其中的劳动力到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业,同时引导这些特困群众学习实用技术,使其实现永久性脱贫。
目前,他结对帮扶的困难户,稳定摆脱了贫困,正在逐步走向富裕。
羊圈、大棚当“车间”
帮农牧民实现就近就业
訾桂信认为,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发展产业是最好的载体。
为满足群众就业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他先后建起了养鸡场、良种羊标准化养殖场、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物流中心,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他依托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品牌和产业优势,统一流转搬迁移民的土地、羊圈和大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把基地变成工厂吸引农牧民就业,羊圈和大棚等成了农牧民的“车间”。
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陆续托管了皮山全县18个村的贫困户的扶贫羊1.1万只,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为贫困户分红,直接带动1354户4374人增收。
在訾桂信的示范带动下,皮山县建立种植日光温室大棚2000多座,吸纳四五千劳动力就业增收,棚年均效益超万元的达到了80%以上,设施农业收入成为皮山县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农忙季节基地还吸收周边大量贫困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通讯员何治国 科技日报记者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