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设:“咬”定苹果不放松

2021年2月25日,河北农业大学退而不休的孙建设教授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上次来到人民大会堂,他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范教师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身份,而这次是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眨眼间,“太行山道路”上的“小兵”变成了“老兵”。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建设说:“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如何让太行山人民乃至全国生态类型相似的贫困地区农民彻底摆脱贫苦,仍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愿。”

“博士村主任”:“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

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走出的“太行山道路”成为该省科技扶贫的名片。孙建设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

1982年,孙建设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后,一边从事教学科研,一边致力于技术推广和山区开发。

“能够与苏家疃村结缘,也算是巧合。”孙建设说,1987年春,苏家疃村种了400亩苹果树,但不知如何管理,不少村民来找他帮忙。他提出条件:村干部必须带头学好技术;技术只讲两遍,如果大家不去落实,“就不带你们玩了!”

不久,他担任了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苏家疃村“编外村长”。

孙建设把400亩果园进行了分组划片,明确了责任制。他由浅入深地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知识。不仅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还把果树管理方法按日期印成材料发到各户,使家家都有“明白纸”。

5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全村一年产果2万多公斤。随后,苹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995年,苏家疃村苹果产量突破50万公斤。全村果品收入突破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

农民称呼他“博士村主任”,也称他“活财神”。

2006年,出国学习、工作5年归来的他利用半年多时间,走遍全国苹果主产区,率先提出苹果栽培制度变革。他针对产业需求,组建起河北农业大学5个学院、40多名不同学科专家参加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全国7个省域建立了苹果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园。

跟着他种了30年苹果的农民段春新,如今已是“土专家”,像他这样的“科技二传手”,太行山区活跃着上千名。

孙建设说,这些年我就干了一件事,“咬”定苹果不放松。

他还有一个外号——“苹果教授”。

“第壹驿站”:“太行山道路”的加油站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向全国人民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第二年,为探索拓展“太行山道路”新路径,河北农大与顺平县委县政府签约,联合创建了“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孙建设既是提出者之一,更是践行者。

“驿站”作为“太行山道路”的服务区、加油站,在田间地头创制“三农”亟须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技术系统,培育和壮大支撑区域经济成长的支柱产业。

从此,顺平县的苹果技术研发不再局限于某个生产环节,而是涵盖全产业链条的技术体系。构建现代苹果建园技术规范,并完成近4000亩高规格核心示范园;建造气调果品储藏库、鲜果无损伤分选线、鲜果鲜切片加工车间、苹果脆片以及发酵果汁和苹果白兰地生产线。

“品牌打造、社区配送、电子商务以及金融保险全部实施。”孙建设说,这项系统工程远不是一个课题所能承担的任务。它是基于驿站技术研发平台的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攻关的研发与应用结合的路径创新。

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簇产业集群,缔造一批全新就业机会,让贫困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机会,彻底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让农民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孙建设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

2017年7月,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约,在保定市全市创建“太行创新驿站”。

目前,保定市共建设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熟化、重构、应用和推广。20多个驿站设在贫困县区,覆盖面积8.6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等10大类35个特色产品,带动7万农户增收,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受益。

2019年7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创新驿站这样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围绕产业扶贫中心工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创建一批升级“驿站”,实现创新驿站河北省全省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