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交通:从它开始,时空观念就此改变

高速公路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少有人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概念。1988年10月31日,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种对速度的新概念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

作为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在上海也开创多个先河。30年的探索,凝结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创新史。

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文明畅通通道

2006年:成为上海首条试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高速公路

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动发卡机

新旧观念碰撞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公路交通量大,公路建设速度跟不上车流量的增长速度。”时任沪嘉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的张奎鸿回忆,“作为大都市,上海客流物流飞速增长,对外省际交通的流量上去了,但是道路等级较低。”当时,上海市区到嘉定卫星城不过20多公里,可是乘车需要2个多小时,其中在杨家桥铁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几十分钟。

为了缓解市区到嘉定的行路难,建设沪嘉公路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上海市市政工程局提出了2种公路建设方案。一是对原有的连接市区和嘉定的沪宜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成4快2慢的一级公路;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这就是最初尝试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类专家对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论证,最后决定将这条路作为试验性高速公路进行施工。1984年12月14日,沪嘉高速公路的初步设计文件获批,按照行车速度每小时120公里的标准进行建设。

1984年12月21日,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施工的沪嘉高速公路在嘉定入城段正式破土动工。

4年摸索出“沪嘉经验”

1984年7月,沪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指挥部由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和嘉定县政府联合组成。在近4年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为今后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条路从规划、设计、建设一直到管理,全过程我都参加了,而且我是嘉定人,对这条路很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回忆沪嘉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张奎鸿感慨万千,“当初建设者们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

张奎鸿: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土质,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控制地面沉降。3米的高路基单靠自然沉降到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为了让路基尽快趋于稳定,建设者研制了一种“沙井”技术。就是将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径的透水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处,随后灌入黄沙,依靠这项技术,加速了排水速度,半年内路基便可完成80%的沉降,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建设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用科研指导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沪嘉经验”:通过采用玄武岩砾石增加沥青的摩阻系数,提高路面安全性;首次将电厂废物——粉煤灰变废为宝,用来代替泥土填充路基;交通监控模拟系统获得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桥梁伸缩缝的研究和公路反光标志的研究,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沪嘉高速公路采用了施工单位自检,建设单位核验和上级主管部门随机抽验的办法;竣工验收采取了施工单位初验,建设单位终验和上级主管部门总评验收的制度。这在尚未推行监理工程师制度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全线道路、桥梁和附属工程的总评质量按工程量计算,优良级达到85%以上。

高速公路“0”的突破

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原本2个小时的车程,减少到半个小时,国内外投资者对来嘉定和高速公路沿线经商办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为加强管理,原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成立了沪嘉高速公路管理所,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速公路监控室,实现了路况观测、流量采集功能,为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依据。

至此,中国公路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点成线,由线及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3.6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省际、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

如今,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