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学技术部正式公布了最新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名单。自然资源部5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分别是: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站、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站、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站。
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设,是国内首个研究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综合治理且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将重点聚焦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驱动机制、岩溶石漠化演变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效应、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及绿色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观测研究。
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由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建,依托永暑、渚碧、美济三大观测中心,构建“一核多点”多学科长期定位观测体系,支撑热带海洋、珊瑚礁和岛陆生态系统等领域关键科学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提供科技支撑。
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站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建设,将聚焦北极快速变化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等科学问题,实施大气、冰川、陆地、海洋与生态等多圈层关键要素的长期观测,并开展“气—冰—陆—海—生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日地相互作用”等研究。
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站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设,是国内首个“深孔—浅孔—地表”三位一体、覆盖中国大陆东西部关键地区的国家级四维长期野外观测研究站,将重点围绕资源能源形成过程、环境变化和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和孕震背景的深部地壳活动等关键问题进行观测研究。
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站依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建设,将聚焦京津冀平原地下水循环交互过程与失衡机理、地面沉降形成机制与风险评价预警等重大问题,开展长期稳定的科学观测、原创数据采集、多学科交叉理论试验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