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日志:在海底拍照是个挺“技术”的活儿

3月13日 星期五 晴 27摄氏度 浪高2级

今天天气很好。清晨,阳光通过舷窗照进我的房间,黑蓝的海面呈现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小道,直达天际。回想起小学课文里学过的海上日出的场景,真实、亲切,我赶紧拍了一张照片。

今天想好好观察一下表层海水的浮游生物。出发之前想到了要带采水器,但还是忘了。不过这个难不倒我们——自己制作。

废旧矿泉水瓶,加上借来的绳索,一个简易的采水器做成了。打水上来,赶紧观察。很遗憾,没看到浮游生物。

不怕,咱们带了离心机,用它富集。船太晃了,离心机异常,不敢再冒险。

听说谢老师有抽滤机,刘老师有水桶,去借来用用。谢老师和刘老师非常支持,下午富集成功了。

晚上,用显微镜观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很多微藻、颗粒,但是藻的自身运动给测量带来了麻烦。别急,我们还带了福尔马林,用它来固定,明天应该能看到这些浮游生物了。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他开文老师介绍下潜的情况。下潜位置与前天相同,在海底垃圾坑周边。他老师研究塑料的生态学效应,他在海底收集了一些塑料垃圾以及附着在塑料上面的多种生物,拍摄了很多塑料垃圾照片。

大家围绕照相质量问题热烈讨论,包括灯光、镜头聚焦、逆流朝向避免悬浮颗粒、调整相机参数等。看来在海底拍照是个挺“技术”的活儿。

他开文老师收集了多种海底塑料样本,我寻思着会后找他“匀”一些给我,我可以用偏振相机拍照,看能否区分不同材质。

他老师很慷慨,分了我不少,他老师让我在航次结束之后去他的样品库里拍。他老师这次还收集了不少其他“好货”。我们调整了偏振相机,设计了合适的拍摄模式和工作范围,为拍他老师的样品做准备。

下午4点40分,潜器按原计划准时浮起。半小时后,潜器刚刚停稳,采样篮立即聚集起人群,又到了“瓜分”战果的时候了!今天有一条海参,李博士拿了就往实验室跑,他们为此误了饭点,只好煮泡面吃。后来得知,他们要在第一时间把它解剖,分给各个需要的人(团队),他只留了肠道细菌样本。

原计划今天在潜器回收后,马上动身赶往200多海里之外的C区,船全速前进10个小时才能到。由于预报C区有气旋,海况很差,所以最新规划仍在A区。(注:文中的“我们”指马辉老师和廖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