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日志:海底垃圾山和船上“老规矩”

3月12日 星期四 晴 26摄氏度 浪高4级

今天起了个大早,完整见证了潜器准备和下水环节。现场人员不用指挥,各司其职;下水环节有条不紊,顺当自然。

“深海勇士”的潜航员队伍非常精干、高效、专业,人不多,但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他们不仅负责潜器水下操作,还负责潜器的维护、保养、升级,在机械、电子、软件、系统集成以及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无所不精。航次领队丁老师说,这个过程经过多次磨炼,这支队伍经过反复操练,才会如此应付自如。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杜老师介绍了昨天的下潜情况。昨天只是工程潜,检查整个潜器和支持系统的运转情况,后续还有完整的科学考察计划。杜老师关注的是该海域海底1800米以下自然形成的垃圾山以及周边生态,她展示了大量的水下视频、照片,大家边看边讨论。

垃圾山堆积了非常多的塑料袋、编织袋、渔网,形成长达几百米的带状区域,周边分散着海葵、白铠虾、海星、海胆、海参等宏生物,还有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生物。在一块木头周边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木头底部的黑色沉积物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在一次次提出推测和推翻的过程中,这次例会成了思想碰撞的盛宴。至于那块木头,后来被机械手拿进采样篮,随潜器带了回来,后续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揭开谜团。

我们在实验室利用偏振相机测量了多种典型样品,特别是杜老师报告中提到的多种塑料、木材样品,测量结果与我们前期研究的结论相吻合。在水下区分多种样品的材质,是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

这一整天,我们都在琢磨如何更好地测量潜器窗口的偏振特性,并借用船上的灯具改装成偏振光源。晚上,我们想对潜器窗口进行一次简单、快速的实验。在潜航员的热情帮助下,实验迅速完成。这个实验结果将有助于设计潜次中的灯光偏振态设置。

晚饭后再次进行施放重力柱的实验。昨天施放失败,今天要补回来,抢时间做两次。19点50分,重力柱第一次回收,今天看起来收获不错。

船上有一些有趣的“老规矩”,比如:猜样本的长度。航次首席彭老师猜3米,科学首席谢老师猜3.5米,马辉老师没经验,猜3.1米。最后结果2.93米,彭老师赢了。

丁老师介绍,重力柱的一个关键技术是管口的花瓣,它可以在提起的时候挡住管口,防止样本流失。昨天实验失败就是因为花瓣失效,辛辛苦苦采集的海底沉积物在上提过程中丢掉了。这个花瓣非常贵,我们用的是个土发明,是船上一个工人自己加工的。

为了赶时间,现场保存好样本之后,重力柱又再次沉入了海底。(注:文中的“我们”皆指马辉老师和廖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