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和鸣

天地静穆,远山微茫。舞台的中央,唯有倒“丫”字形的三条大江。其中两条一左一右,宛若两条巨龙,倏忽一跃,壮阔合流,绵延北往。远远望去,江阔波渺,草木秀丽,薄雾淡抹,水天相接,绾起两岸的田野与山峦,好一幅雅致的水墨画。那是我与八境台的首次邂逅。原本为飞檐斗拱、朱楼碧瓦的高台而来,没想到登临其上,竟遇见如此清幽殊绝的三江合璧。

章江和贡江,于我并不陌生。贡江的流域范围涵盖了我的家乡,村庄里九曲十八弯的小河,定是源于贡江的某一条支脉。尽管只有三四米宽,也没有名号,却是全村的生命之河。天蒙蒙亮,它的毛细血管里便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拉开了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的帷幕。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揉洗,边闲话村头逸事。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小河里流淌着每个村民的回忆。

古时,章江和贡江的支流们四处奔腾,赣南大地渐渐萌发文明的种子。种子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催生出自己的城市赣州,意为章贡之合体。新兴的城池与章江、贡江水乳交融,基础设施完善,经贸繁荣,人口积聚渐成规模,逐渐壮大为郡、州、军、路、道、府治所,升级成沟通赣、湘、闽、粤等地的江南重镇。源远流长的宋城文化,博大精深的客家文明,弦歌不绝的理学思想,玄妙深奥的禅宗理论,林立兴盛的书院学堂,即是最好的见证。

目睹赣州城的腾达,章江与贡江依然闲适着。它们像极了赣南人的品性,平和朴实,不事张扬。它们的身体里驻留了沧海桑田的记忆,见证了一次次华丽的蜕变和平凡的代际传递,这让它们的生命力渐趋强健。两条江会师,必定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一场生命火花的碰撞,也为它们的合体——赣江,先天注入了丰厚的生命之道。

尽管低调,但章贡二江没能躲开文人墨客的青睐,它们的身边从来不缺诗文。光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就足以让人击节,何况还有苏轼、王阳明、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周敦颐等诸多先贤压台助阵。最能集聚他们光环的,是那一段宏伟壮丽、古朴蜿蜒的宋代古城墙。徜徉其间,微风习习,城外一江清水兀自欢腾,远处田舍烟云缥缈,近处街坊鳞次栉比,唐宋明清的气息氤氲密布,直教人有千重感慨,万种神思。

或许是古城墙太过孤绝,现在又沿着江边修筑了一圈木栈道。夜幕降临,绕着栈道散步的民众络绎不绝。无论白天如何辛劳,从事何种职业,此时都从钢筋水泥和互联网中走出来,亲近江水。有时,偶遇三两垂钓者,无论只钓上三两头还是一无所获,他们都怡然自得,因为这是江水额外的馈赠。

千百年来,章江与贡江滔滔不绝,安然守护着赣南大地。它们默默无闻,常常被人遗忘,可人们一旦想起,抬头一望,它们就在那里,静静流淌。当它们聚首于八境台下,时而交欢缠绕,时而激荡碰撞,似琴瑟和鸣,余音绕梁。这悠扬的乐章里,不仅仅是江水本身的协奏共鸣,更潜藏着水与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之奥妙。远处,新生的赣江正逶迤北行,携着赣南大地的文明奔向长江的怀抱。对于章江和贡江而言,还有比这更好的归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