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日志:船长的传奇故事

3月21日 星期六 晴 29摄氏度 浪高3级

上午去驾驶台找主驾小李商量我的潜次计划。经过几番商量,敲定了所有细节。她非常支持我的下潜目标,但担忧我的路程太长,太匆忙容易漏掉风景,看了风景又有可能到达不了目的地。她说得有些道理,具体怎么规划,需要在下午的科学例会上听听有经验的科学家的意见。

屡次听说过船长的传奇故事,今天在驾驶室见到了刘船长。他特热情,拿出青岛特产蛇草水招待。

刘船长——“探索一号”的船长,从事航海已有30多年。他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工作了15年,从船员做到大副、船长;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做了10年船长;多次穿越三大洋和三大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基尔运河)。

刘船长对“探索一号”船的历史、性能、设备和船员团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船长为人热情、平易近人、性格开朗。说起为什么加入“探索一号”,他说,参与中国深海深潜事业让他心动,丁老师的人格魅力让他折服。

深海深潜事业充分发挥了他的个人能力,也丰富了他的阅历。他自豪地说,50岁生日那天见证了万米着陆器俘获深渊狮子鱼。他还特别提到,某次在西南印度洋的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潜器成功下潜并回收,是他迄今经历过最惊心动魄的事,也是最骄傲的事。

“探索一号”的规矩是船为科考服务,船员要参与科学仪器的投放和维护,这让船上操作更专业和协调。现在,刘船长驾驶着“探索一号”,与中国科学家一起,为不断突破载人深潜纪录、推进中国深潜事业而自豪。

下午科学例会。中山大学另一位王老师介绍了她昨天潜次的收获。王老师的照片中出现了红虾,有时鲜红,有时暗红,有时黑色。丁老师解释,这是距离引起的,这属于海洋光学的范畴。海水中红光的衰减很大,相机离虾近时,虾身上的红色被海水衰减得少,照片呈现出红色;若虾很远,红色衰减得多,照片中红色发暗,而整个照片偏绿偏蓝。马辉老师建议通过颜色校正来实现色彩平衡。

此外,丁老师解释了生物箱的重要性。目前生物箱采用某种特殊塑料制作,设计成一定厚度,出发前在生物箱里装淡水,方方面面都很有讲究。

深海微生物与表层水微生物差异很大,并且表层水细菌病毒丰度很高,若没有生物箱,海底生物捞上来时会被表层水微生物污染分解。

下潜前,在生物箱里装淡水是为了避免把表层水的微生物带下去,影响采集的海底生物样品。

生物箱可以保温。海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温度会影响蛋白和酶的性质。海底温度低(≤10°C),海表温度高,生物箱大致保持生物样品的温度,可以避免温度影响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

丁老师每次下潜前都要检查生物箱的留缝。这道缝也是有讲究的。

关于我的潜次计划,我希望用偏振相机拍更多的“景”;计划下潜到一个深度,然后沿着山脊走,跨越大深度范围,期待在不同深度遇到不同的风景。

老师们建议我在山脊旁边走时,多拍山上的石头。

在王老师介绍的照片中,我发现有一道光柱,可能与偏振相机视野部分重合,我很关心它是否会影响偏振照片的拍摄。丁老师和潜器负责人李老师介绍说,那是某个前灯,可以通过调整视野范围把它的影响移除。

晚上,多位老师一起帮忙捆绑采样篮、调试设备,丁老师也到现场检查指导。我要下潜了,这一刻终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