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啦?”“回来了!”

年关将近,在节气流转中变幻着光影的小山村,虽说照样云开雾散,星隐日出,却倏地变成磁石一般,散发出无尽魔力,把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招引回来。

眼下,那条新修的水泥路好像也发生了感应,不时响起摩托鸣笛和亲切的笑声。附近几只山鸟被惊飞起,又落在柑橘园里几棵叶片赭红的乌桕树上,不停打量那些风尘仆仆的归乡人。

“回来啦?”“回来了!”

有人在招呼,有人在应答。而那些踏上故土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兴奋地走着,好像都忘了途中的疲惫。望见熟稔的村影、缥缈的烟缕,胸口就有什么东西在溶化,温温的、湿湿的,慢慢涌上眼眶……

山风吹来的气息,像滤过一样清新。这个地处闽中北部的小小山村,已经迫不及待掀开冬日最美的襟怀:山岚低垂,竹林连绵;小溪泛着日光的暖色,泉声隐含草木的微香;田坡缓缓,房影绰绰,几处提早挂出的红灯笼,格外醒目。偌大晒场上,片片篾席铺满笋丝、香菇、银杏果和红辣椒,几个儿童在追逐嬉闹,笑声与色彩交汇。

返乡的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再次回转田园。这一刻,整个小山村,每一个角落都比以往喧闹了许多,乡音飞处,笑语盈盈。

路过村委会门口,一副崭新的大红对联,映入返乡人的眼帘: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人们放下行李观看墙上贴出的“榜”。榜上列着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任职时间、主要做的工作,条条项项,行行字字,整洁扼要,一目了然: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带领村民通过这几年开荒种果、科技兴果、市场旺果,果园面积达到千亩,并建成柑橘批发交易所,产品远销省外市场。这期间,村里还铺上环村水泥路。全村实现户户有毛竹山,家家有瓜果园,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向晚,暖融融的灯影下,老幼齐聚,把邻居也叫来了;席间,那一壶自酿的米酒,口感纯纯的,沾唇一抿,无不叫好!随之,话题又扯到扶贫干部身上,说人家走山涧、爬陡坡,在“精准”上谋实招,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晚饭过后,村委会里开起了返乡人员座谈会,村支书热情洋溢地发言——

“今后村子的发展,还得要靠大家,继续走符合实际的路子。村后的山坑,竹笋都是野生的,是不是可以组织合作社搞点开发,再办起‘电商’?另一点,大家说到要搞旅游,我赞成!不过,如何保留山水风貌,突出乡土味道,要琢磨透了才行。”

归来的人们不甘落后,纷纷发表意见。一个说道:听城里的专家讲过,有条件搞旅游的乡村,先得对村落进行保护。一个接着说:这里边,包括瓦罐、竹耙、石磨和打谷桶等,现在可稀罕了,都是历史的见证。还有人补充说:原有的“知青点”可以搞民宿,但得注意内部装修和陈设,满足便捷化、舒适化生活需要……

看来,年夜刚近,一缕春光,已提前拨动了小山村许多人的心。那是从深山呼吸出的春光呢,怎不让人更觉奋发?